“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966年
5月4日至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至7月13日,市委先后发出《关于文化大革命有关文件学习的通知》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安排意见》等三个文件,提出开展正面教育、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争取革命和生产双胜利的要求。这些意见,后来成了一些人批判和改组长沙市委的口实。
8月19日 湖南大学部分学生到市委机关宣传“文化大革命”。市委调动一部分工人赤卫队维持秩序,相互冲突对峙,酿成“8·19事件”。省委就此在河东、河西组织调查辩论会,华国锋、李瑞山、万达、徐启文、章伯森分别主持辩论,双方各持己见,形成对立。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农兵要坚决支持革命学生》后,长沙市大、中学生举行了更大规模的游行。
8月21日 军分区党委召开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广州军区、湖南省军区首长“关于在‘文化革命’中绝对禁止军队参与学生闹事,军队在任何情况下不准开枪,要确保电台、邮电部门安全”的指示,要求所属人员坚决遵照执行。
8月27日 经中南局批准,省委宣布改组中共长沙市委,认为“8·19事件”是镇压学生运动的“严重错误”,市委书记孔安民、王群伍、韩曙光,秘书长张惠民等被撤销一切职务。孙云英任市委书记。稍后,任丁维克、李照民、范平等为副书记,丁维克代理市长。
9月21日至28日 市举行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贯彻中央关于县以下农村文化大革命的规定和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精神。10月14日,市委、市人委又转发市冬种、冬修工作会议纪要,强调排除干扰,大搞冬种、冬修水利。
11月4日 市委决定成立杨开慧烈士故居管理所。
12月15日 市委机关报《长沙晚报》被部分群众组织查封,停刊一个月。此起至1970年4月,该报曾先后易名为《新长沙报》《长沙报》出版。1970年5月1日至1973年12月1日,停刊达3年半。
1967年
1月2日 流行性脑膜炎在长沙流行。市委紧急通知全市医疗和防疫部门认真防治。至4月,共治愈13850人,但仍有1058人死亡,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历史上仅见。
2月26日 全市10多万人举行大会。孙云英、丁维克等出席。会议号召“抓革命、促生产”。
3月10日 长沙市中等学校师生3000余人举行大会,响应党中央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会后,各校师生串连活动有所减少,开始回校复课闹革命,直至次年秋季,基本结束了近两年左右的串连活动。
3月18日 全省第一座现代化冷冻库——长沙冷冻库建成。
5月4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成立长沙警备司令部,省军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谭文邦分别兼任司令员和政委,长沙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分别兼任副司令员、副政委。8日,警备司令部开始办公,并派出部队到市内宣传毛泽东“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指示,劝止武斗。
6月17日 全市20万军民集会游行,热烈庆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27日 中央军委电示湖南驻军第47军,决定47军领导湖南“文化大革命”。湖南驻军代表与各群众组织代表在京签署《湖南省赴京汇报代表团双方关于立即坚决制止武斗的协议》。同日,周恩来、戚本禹、吴法究等接见各方代表,宣布中央对“湘江风雷”的肯定态度。8月1日,47军进驻长沙市,派出干部参加长沙市支左工作,要求坚决制止武斗,反对挑动农民进城和搞打、砸、抢等活动。
9月17日 毛泽东在巡视各地期间来到长沙,说“文化大革命”今后要以斗私批修为纲,开展大批判,实现大联合和三结合,抓革命,促生产;要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对待干部,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干部的大多数是好的,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11月28日 长沙市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成员由群众组织、军队干部和领导干部代表组成,张骥任组长。市革筹小组在省革筹领导小组和第47军领导下,统揽全市党、政、财、文一切权力。同日,市革筹小组发出第一号《公告》。
是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长沙市工农业生产连续两年急剧下降,1967年总产值比上一年度下降9.13%。
1968年
1月23日 长沙市毛主席革命纪念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至年底,爱晚亭重建工程竣工,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馆”在妙高峰动工兴建。
2月27日 经广州军区批准,湖南省革筹小组文件通知:成立长沙市革命委员会,由81名委员组成,张骥任主任,孙云英、张耀清、王恒一、孙长富、韩曙光、罗新发、许新宝、甘德贵等8人任副主任。市革委会行使原市委、市人委全部职权。下设办公室、政治部、人民保卫部、生产指挥部。至年底,全市各区、县和基层单位相继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或革命委员会。
3月2日 市革委会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央2月18日紧急通知的通知》,要求全市立即掀起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群众运动。
3月12日至16日 市革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讨论通过《长沙市革委会关于当前工作的意见》,强调坚决执行中央对湖南问题的指示,开展革命大批判,巩固和发展革命大联合,促进各级革委会迅速建立和巩固,深入搞好各部门、各单位的斗、批、改,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拥军爱民,大力加强军民团结。
3月26日至30日 市革委会召开农村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强调农业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扩大种植面积,增多品种门路,为国家、集体积累更多的财富,为社员增加收入。
5月14日 毛泽东巨型塑像在湖南大学广场建成。
9月3日至23日 市革委会召开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着重研究和部署狠抓对敌斗争,掀起斗、批、改高潮等问题。会议期间,重点对梁春阳、尚春仁、周国强等人进行批判,并作出关于周国强搞打、砸、抢等问题的决定。
11月20日 雷锋纪念馆在长沙县雷锋公社雷锋大队(今望城县雷锋乡雷锋村)建成开放,省、市革委会负责人、沈阳部队代表、鞍钢化工总厂代表与各界群众万余人参加落成大会。
12月13日 经省革委会批准,丁健任长沙市革委会主任,增补许世维等7人为常委,免去张骥的主任、刘国仓、王恒一等的副主任职务。市革委会委员从81名增至97名,常委从7名增至35名,正副主任从9名增至11名。
12月20日 市革委会常委会决定,撤销部分机构,并将200个市属厂矿企业下放区、县领导。1972年2月1日,市委又将这些下放企业重新收归市领导。
是年 工农业总产值比1967年再度下降10%,回落到接近1962年的水平上。
1969年
1月10日 长沙市组织8万多名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欢送“文化大革命”期间首批2000多名知识青年和街道居民去农村安家落户。至1971年,全市共动员43982名知识青年和4574名城市居民分赴常德、郴州、湘西等7个地区和全省40多个县的农村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
1月上旬 全国“代铂”试验现场会议在长沙玻璃纤维厂召开,该厂介绍了以大容量钢玉坩锅炉代替白金坩锅的经验。
2月27日 长沙鼓风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压容积式鼓风机。
3月9日 浏阳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动工兴建,1971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
9月26日 市革委会在全市各级革委会负责干部大会上,宣布恢复原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孔安民、丁维克的工作。
11月13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沙市第一个工矿企业党委——中共长沙化工厂委员会恢复建立、农村第一个基层委员会——中共长沙县开慧人民公社委员会恢复建立。至年底,全市共恢复建立农村、工矿企业党委57个,农村大队支委会904个。
12月7日 长沙军分区改建为长沙警备区,执行师级权限。警备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由省军区领导兼任。次年1月1日,正式启用长沙警备区番号。
12月10日 王震视察长沙县黄花区茶叶公社和路口区高桥公社。11日,对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县革委主要负责人就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工农业生产发表了谈话。
12月20日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迁来长沙。1971年6月更名长沙工学院。1978年10月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2月下旬 市革委会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改为市革委五七干校,设立白泥湖、红星、樊塘、共青等4所学校。随后,各区、县也分设五七干校。在校干部900余人。至次年3月,全市下放干部3300多名到市内或省内各县五七干校和农村插队落户,少量回原籍劳动。这些人员,以后陆续调回工作。
1970年
2月15日 市革委会、长沙警备区发布《关于收缴枪支弹药的通令》,限期收缴散落在社会上的一切武器弹药。至20日,全市共收缴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26992件。
3月7日 市革委会决定:小学实行5年制,中学实行4年制(高、初中各2年)。至1981年秋,市人民政府才将中、小学恢复为6年制。
3月15日 长沙汽车修理厂(现长沙汽车发动机厂)与65家工厂协作,试制“洞庭牌”(仿北京130型)2吨载重汽车成功,长沙市结束了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3月 长沙市第一次电子工业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发展长沙市电子工业的设想。
4月25日 省会数十万军民举行盛大集会游行,欢呼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8日20时47分,城乡军民观看卫星从长沙上空通过。
5月28日至29日 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召开整党建党工作会议。学习毛泽东关于“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的“五十字”建党方针和“开门整党”“吐故纳新”的要求,讨论研究全市分三批铺开整党建党工作的具体步骤、方法等。至年底,长沙市北区、郊区先后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和产生新的区委班子。至1971年,全市基层党组织整党建党工作基本结束,共建党的基层党支部3113个,建设基层党委(含总支)279个,处理党员510人,吸收新党员4791人。农村2611个无党员的生产队有1327个有了党员。整党建党中,错误地开除了一些党员的党籍和停止了一些党员的组织生活。
6月5日至24日 市革委会召开党员负责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增产节约运动指示》精神。15日,市革委会在学院街召开增产节约现场会议,推广该街发展区、街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区街工业的经验。18日,市革委再次提出贯彻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14条措施。24日,全市召开4.9万人的广播大会,听取鞍钢代表的经验介绍。全市区、街工业厂(组)达820个,生产项目达1122个,职工人数25675人。
7月31日 由景林、空军18师孙长富等人组成的长沙市驻军“三支两军”领导小组,接任47军的“三支两军”领导小组工作。长沙警备区先后抽调干部(含47军移交的111人)299人继续“三支两军”。
10月下旬 长沙警备区党委组织民兵1.5万人,参加修建湘黔、枝柳和湘东铁路大会战。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施工,胜利完成任务。
11月上旬 市革委会和警备区党委贯彻省革委、省军区《关于认真贯彻全国民兵座谈会议精神的指示》,做好民兵工作,开展军民联防。至年底,共建军民联系点48个(公社3个、大队14个、生产队7个、工厂和居委会15个、学校9个)。
1971年
1月21日至25日 中共长沙市第五届代表大会召开。代表601人。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到会讲话。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景林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确定在全市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继续开展“斗、批、改”“一打三反”运动和整党建党工作,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长沙市第五届委员会。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并经省委批准,产生常委9名。景林为第一书记,宁生为书记,邹恒军、李照民、苏明为副书记。在此前后,各区(郊)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区委会,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
4月25日至28日 市委召开计划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全省计划工作会议精神,大讲全局观点,树立为工业、农业服务的思想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掀起增产节约的高潮。到4月30日止,全市230多个企业清理积压的各种原材料、设备等价值2180万元。
6月11日至15日 市委召开城镇工作会议,组织学习毛泽东有关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的论述和“五七指示”。确定下半年长沙市进一步发展街道生产,加强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开展学大庆、学向东五金电器厂,扩大“四个服务”项目等任务。到年底,全市街道工业按照为战备、为大工业、为农业、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方向,生产项目达1638个,较上年度增加11.4%。
6月15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谢觉哉系长沙市宁乡县人。
8月21日 市革委会决定成立长沙市财政金融局。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等4家合并办公,负责全市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工作。
8月28日 毛泽东巡视南方途中到达长沙。在长期间,就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和林彪问题召集湖南省主要负责人谈话,提出“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指出“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等等。9月14日,市委主要负责干部听到省委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林彪出逃的紧急电话指示精神,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一切听从毛主席的指挥。
9月6日 1万多军民在五一路轮渡码头举行湘江大桥工程开工誓师大会。次年9月30日,大桥建成通车。全桥(含支桥)长1532米,投资700万元。建设中,全市军民共参加70万个义务劳动日。
9月20日至10月8日 市委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参观长沙县开慧、范林等20多个农业先进单位,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动员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
11月26日至12月7日 市委召开全市农业机械化会议。讨论制定今后五年农业机械化的规划,提出狠抓基础工业,五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确定以立足于小,由小到大;立足于土,由土到洋;立足于自己动手、艰苦创业;立足于战备,平战结合;坚持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等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12月25日 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召开。会上,学习毛泽东和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材料等文件,开展对林(林彪)陈(陈伯达)反党集团的揭发批判。会议还分析讨论了长沙市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
1972年
1月5日 市委决定成立市革委大专院校招生办公室。本年根据中共中央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从参加工作两年以上的工人、干部、复员军人、下乡的知识青年、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等对象中录取“工农兵大学生”374名,完成了省内外32所大专院校在长沙市招收新生的任务。
1月16日 马王堆西汉一号墓经批准开始发掘,至4月28日结束。1973年11月至1974年,又对二、三号墓进行了发掘。保存完好的女尸及其他文物的出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4月8日至9日 市革委会召开计划会议,安排1972年长沙市国民经济计划,研究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措施。会议明确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增强党的团结,加强党委对经济工作的一元化领导;二、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开展“优质、高产、低耗、安全”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竞赛;三、狠抓企业管理,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8月5日 市委发出《关于彻底清除林彪反党集团反动影响的通知》,成立“清理领导小组”,对1971年以前出版印刷的林彪语言的书刊、画册、唱片、录音带等,彻底进行清理,上缴销毁处理。
8月9日至26日 市委举行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53人。接着,各县、区(郊)、各战线分别召开党委全体(扩大)会议和党员干部会议,共7500余人出席。学习《毛主席致江青同志的信》和中央文件。会上,景林代表市委常委作《全市批林整风运动情况和市委关于错误地宣传林彪问题的检查》,宁生作总结讲话。与会人员向市委领导提出了批评意见。会议强调在批林整风中,要贯彻自我教育的精神,自觉清理,不搞人人过关;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
8月22日 中央军委指示,凡成立了党委的单位,逐步撤出军管、军宣及“三支两军”人员。长沙警备区“三支两军”领导小组于10月撤销,人员也逐步返回部队。
10月19日至25日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巴卢库、尼泊尔王国首相基尔提尼迪·比斯塔和夫人、柬埔寨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和国内特使英·萨利等先后访问长沙,参观长沙县湘绣厂、春华山公社等处。
12月18日 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根据长沙市粮食连续两年取得丰收(1971年粮食总产量13.36亿斤,为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1972年粮食总产量12.86亿斤,为第二个丰收年)的形势,提出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要继续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抓紧节约用粮以及为粮食增产的服务工作。
1973年
1月7日 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贯彻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精神,提出落实“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工、管),掀起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高潮。5月12日,市委、市革委会在长沙县黄花区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早稻田间管理和晚稻备耕经验,提出改革农业耕作制等增产粮食的若干措施。
1月24日 澳大利亚共产党主席希尔来长沙访问。
4月16日 长沙市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总结自1968年以来,全市7.1万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的情况,对当时大批知识青年倒流回城等问题提出对策,要求进一步做好工作,把应届毕业生和倒流回城的人动员下去。
4月26日至30日 市第十次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届团市委。
5月 长沙电业局高级工程师柏克寒和长沙矿冶研究所研究的架空电力线用爆炸压接新工艺获得成功,水电部向全国推广。
7月25日 于明涛(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兼任市革委会主任,张厚任第一副主任。30日,景林调离长沙,于明涛兼任市委第一书记,张厚任市委书记,柳同仁任市委副书记。
8月3日 市总工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韩曙光兼任主席。
8月28日至9月1日 市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恢复长沙市妇女联合会,选举产生市妇联领导班子和出席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苏明当选为市妇联主任。
9月2日 市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党的“十大”文件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学好文件,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原则,继续抓好批林整风,搞好上层建筑领域包括文化战线的斗、批、改,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学习中,有些党员对党的九大以来的组织路线表示疑惑,对王洪文担任党中央副主席职务表示不放心,对提倡“四大”和“反潮流”感到担忧。
同日 市委、市革委会邀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长沙推广“优选法”,先后6万多人参加学习,湖南动力机厂还举办了优选法展览会等。
9月21日 市委决定成立由于明涛任组长的长沙市人防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组织构筑人防工事。10月,根据省委有关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进一步调整充实战备领导小组,全市地下人防工程建设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开展起来。
10月25日至30日 市委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针对大批知识青年倒流回城等问题,强调进一步落实中央〔1973〕21号文件(即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精神,成立市委知识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上山下乡以长沙县、郊区为主,部分去湘南,采取“厂社挂钩”办“知青点”的办法。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待遇政策也作了若干规定,较适当地解决了倒流回城人员回乡和本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问题。
12月1日 《长沙日报》复刊,仍为市委机关报。
1974年
1月4日 市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三年里,长沙热水瓶厂采用激光控制玻璃钢炉料液面高度获得成功,长沙酒厂研制出“白沙液”兼香型优质大曲酒;宁乡县灰汤建成地热试验电站,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市四医院用银针阻断输卵管、达到绝育目的的技术在全国推广,并于1985年参加“国际生育调节研究学术会”进行交流,获国家级科学进步奖。
7月12日 市委副书记李照民带队对长沙40多个区、街工厂进行调查后,提出《关于进一步办好长沙市区、街工业的调查报告》,认为办好区街工业要抓好发展规划,凡方向对头,产品对路,产、供、销有保证的,要积极发展;凡方向不对头,布点重复的,要适当调整;加强党对区、街工业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潜力。
10月13日 毛泽东抵达长沙。在看了《园丁之歌》之后,认为这“是一出好戏”。
10月25日至27日 市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省抓革命、促生产会议精神,学习中共中央〔1974〕26号文件,提出抓革命,一定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着重研究抓革命、促生产和迅速掀起工农业生产高潮的问题。
12月15日农林部在长沙县召开全国16个重点县养猪生产汇报会。长沙县汇报了牲猪生产发展情况。会议向全国发出“学长沙,赶金山”的号召。
1975年
1月30日 市委召开10万人大会。会上,出席全国四届人大会议的长沙市代表于明涛、许新宝、叶卫东等传达了四届人大的精神。
同日 市委发出《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974〕32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计划生育作为一件大事,各级有人抓,层层有人抓,一抓到底。
3月23日 市委在《关于认真做好197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决定》中,确定今年上山下乡2万人,要求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有关上山下乡的各项政策、规定。
3月24日 市委决定,岳麓区并入城西区。
3月30日 市计划工作会议召开,分析全市1974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提出1975年要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增产人民生活需要的轻工产品,加强基础工业,抓好交通运输,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搞好财贸工作,开展技术革新,充分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4月23日 市委决定,成立长沙铁路车站建设工程指挥部,统筹建设火车新站、拆迁旧站、拉通五一路等项建设工程。长沙车站工程于7月1日开工。1977年6月30日建成通车。火车新站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候车室可同时容纳6000人。
10月20日至30日 中国农林科学院在长沙通过杂交水稻鉴定。以省农科院袁隆平为首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和试验推广杂交水稻成功。此后,籼型杂交水稻在国内逐步大面积种植,对长沙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1月17日 省委决定齐寿良任市委第一书记。免去苏明、韩曙光、柳同仁、张庶民、武祚春的市委副书记职务。任命李明来、李朗秋、荣成和为市委副书记。同时,省革委会批准,齐寿良任市革委会主任。
1976年
1月2日至6日 市委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提出把建设大寨县同实现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苦战三年,基本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会后,市委向省委写出报告,得到省委的肯定。
1月8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在京逝世,全市人民无限悲痛,许多单位和干部、群众给中央发唁电,要求召开追悼会或去京瞻仰遗容。市委就此向省委汇报请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不顾江青、王洪文等不开追悼会等禁令,仍在9日至15日以各种形式,自发地举行悼念活动。
7月6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在北京逝世。至11日,全市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开展悼念活动。
9月9日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毛泽东在京逝世。噩耗传到长沙,全市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连日来,全市人民以各种形式沉痛悼念,缅怀他的丰功伟绩。18日,数十万人参加追悼大会,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
10月6日 党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俗称“四人帮”)。全市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欢欣鼓舞,衷心拥护党中央的决策,连日举行盛大集会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