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
7月8日 著名湘籍作家、中共党员田汉(长沙县人)在上海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写了《闻卢沟桥开火》一诗,深刻揭示了日军制造卢沟桥事件的实质,号召全国人民抗战到最后一滴血。
7月9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长沙报纸以大字标题披露日军侵华罪行,呼吁全国迅起抗击日寇。接着,省会各界纷纷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迅速宣布抗战。铁路、邮电、铅印、染业、矿业工人致电前线将士,声援慰问,捐薪援助。长沙自治女校、育英小学、含光女校等中小学校组成募捐团,积极向各界募捐物资。
7月中旬 中共湘鄂赣省委派傅秋涛、涂正坤、刘玉堂、钟期光等分别与国民政府军委会武汉行营代表、国民党第五十师、国民党平江县党政方面谈判,达成部分协议。决定将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番号“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队”。
7月24日 长沙人民抗敌后援会在省党部开会,扩大参加单位,改称为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并通过该会章程;通电慰劳前方将士;推举黄济(市党部常委)、段辅尧(省民教馆长)、陶绍英(省妇女会理事)、欧阳刚中(农民教育馆馆长)、张福云(工人提倡国货会委员)、张永昌(商联会委员)、罗教铎(国防建设协进会委员)、罗渝衡(航空建设协进会委员)、周鼐嘏(省农会委员)、朱德龄(报届协会委员)、缪昆山(提倡国货会委员)11人为常委。27日,常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举黄济、欧阳刚中为正、副主席,缪昆山为总务部主任,罗渝衡为宣传部主任,罗教铎为征募部主任,朱德龄为调查部主任,周鼐嘏为组织部主任,并讨论了募捐、成立宣传队、成立各县分会等事宜。
9月初 吕振羽、翦伯赞、谭丕模、张天翼、李仲融、陈润泉等外地来长沙的知名人士和刘道衡、赵君实等取得联系,联络从京、津、沪、汉来长沙的学生党员、进步人士和长沙文教界的党员,在中小学师生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先后创办了肖敏颂等主编的《前进》周刊,杨荣国等主编的《民族呼声》旬刊,黎澍、张天翼主编的《大众日报》和廖申之、唐荣前主编的《现实》旬刊,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
10月17日 由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发起组织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文抗会),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吕振羽、田汉、翦伯赞、廖伯华、张天翼等23人为理事,曹伯韩、谭丕模、魏猛克等11人为候补理事。通过了《文抗会简章》,并通电慰劳前方抗日将士,响应对日经济绝交,号召声讨日军践踏中华民族文化的罪行。文抗会以组织讲演队、歌咏队、街头剧团、壁报团、慰劳队、难民指导委员会、读书会、时事座谈会、战时常识训练班及创办《抗战文化》《农村周报》《抗战小丛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动员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年底,文抗会会员发展到800多人。
12月初 在“文抗会”干事中正式成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李声玄任支部书记。
12月9日 徐特立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身份,王凌波以上校主任身份,来到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通讯处初设在蔡锷路徐祠巷,后迁寿星街二号。通讯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动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斗争;动员民众募集物资,支援抗日战争;同时,为秘密恢复和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创造条件。
12月上旬 任作民来长沙,在中共湘江特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湖南特委,任作民任书记,袁仲贤、罗其南任常委。湖南特委整顿了长沙铜官等地组织,并在浏阳等地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至年底,长沙已恢复和建立了党的组织。
12月16日 徐特立应文抗会邀请,在长沙银宫电影院讲演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总结了前段抗战的经验教训。25日,徐特立又向群众宣讲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民众组织和武装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保卫家乡,抗击日本侵略者。
12月19日 在徐特立、任作民指导下,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在长沙成立。覃振为会长,吕振羽、翦伯赞等17人为理事,翦伯赞等为常务理事。不久,协会中成立了中共支部。协会经常地组织时事座谈会,还举办了俄文补习学校,出版《中苏》半月刊、《中苏小丛书》等。
12月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湘鄂赣省委改为中共湘鄂赣特委,涂正坤、傅秋涛等为常委,涂正坤为书记。浏阳属特委领导。
1938年
1月16日 长沙文化界举行欢迎茶话会,欢迎茅盾及最近来湘文化人士。田汉、徐特立等在会上发表演说,外地来湘文化名人报告各地文化工作的情况。
1月28日 由田汉、廖沫沙创办并主编的《抗战日报》在长沙出版,创刊号刊有徐特立撰《淞沪抗战的教训与国共合作》,田汉撰《1·28—8·13抗日名将张治中印象记》等文。《抗战日报》与《观察日报》以其观点鲜明、行文泼辣被称为抗战后湖南报纸中突起的“异军”。
1月 中共长沙市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作民兼任书记。不久,改由丁务淳任书记。临时工委下辖南、北两区委,10多个支部,有党员约60人。
同月 新四军在浏阳设立通讯处,罗益成任主任。
2月1日 长沙民治书局开始出售《毛泽东自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的第八路军》等书籍。
2月初 中共湖南省工委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商定:省工委的秘密工作与通讯处的公开工作严格分开,省工委负责党的组织发展、干部调配和领导抗日团体工作。通讯处主要做上层统战工作,同时配合省工委开展其他工作。
2月7日 郭沫若由汉口抵达长沙(目的是邀田汉、张曙等参加第三厅工作),中午,应田汉之邀在李合盛餐馆午餐,同席有廖沫沙、张曙、胡萍、熊岳兰等。8日拜会徐特立,13日出席长沙文化界在青年会礼堂举行的欢迎会。28日,郭沫若、田汉、张曙同去武汉。
2月上旬 中共中央长江局派于光远来长沙,传达长江局支持长沙临时大学迁云南的立场(因临大有部分中共党员认为这是国民党当局逃跑主义的表现,主张进行抵制,阻挠其实行。长江局认为这样做会脱离广大群众)。及落实部分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问题。
2月17日 文抗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中共省工委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意增选国民党员担任文抗会理事。大会选举各党派人士104人为理事。22日,理事会选举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廖伯华、陈润泉、李仲融、薛暮桥、孙伏园等23人为常务理事。此时文抗会辖30多个团体,拥有会员千余人,在文抗会及各团体中建立了7个中共支部。这年春,长沙有共产党领导的或受党的影响创办的抗日报刊《湘流》《前进》、《前哨》十日刊、《现实》旬刊、《现阶段》半月刊、《民族呼声》、《火线下》三日刊、《联合旬刊》《文艺新地》、《中苏》半月刊、《湖南妇女》《观察日报》《抗战日报》《大众报》《客观旬刊》《农友报》、《妇女》半月刊、《农村工作周刊》《明日社刊》《杀敌旬刊》《动员》《新湖南》、《今天》十日刊、《阅读生活》周刊、《战时农村宣传资料》等30多种。同时,还设立了战时书报供应所,专事推销进步书报杂志。
2月20日 长沙临时大学奉令迁滇。全校人员分两路出发。教师、女生和体弱男生乘火车由粤汉路至广州,经香港、海防由滇越路去云南;身体强健的男生约800人,采取军训形式徒步旅行入滇,沿途作抗日宣传;张治中派中将参谋黄师岳任团长,下设大队长和分队长,分别由军事教官和学生担任。名教授闻一多、曾昭伦、李继侗、黄钰生等11名教师随行辅导。历时68天,除极少数路段乘车船外,绝大部分路程均徒步行军,步行达3300华里,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举。
3月2日 省工委召开中共长沙市临时工委和工、青、妇及文化界等方面的党员负责干部会议,总结前段工作,要求正确估计湖南的抗战形势,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省工委在长沙开办党员训练班,学习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3月13日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青年会演讲,生动地讲述了八路军在西北艰苦抗日的事迹和援助抗战的意义。与会者还一面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一面排队倾囊捐献。
4月25日 徐特立在长沙会见以克白雷罗为团长的菲律宾记者战地访问团。他指出:只要国共两党精诚合作,一致抗日,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在此前后,徐特立还会见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日本作家鹿地亘夫妇、法国《人道报》记者李蒙夫妇和印度援华救护队等国际友人。
5月 徐特立题名《抗战中的政治问题——徐特立先生论文集》出版发行。这是“播种社”从徐特立回长沙工作写作并发表的数十篇文章中节选出来的,全书共12篇约12万字,这些重要文章的发表,对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全民族抗战起了巨大的作用。
同月 中共长沙市委成立,书记任作民,委员有吴继周、宋濂、毛达恂等。市委下设工人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辖南、北两个区委。8月,宋濂任市委书记。
8月22日 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在长沙成立,王凌波兼任处长,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合址办公。
10月中旬 叶剑英来到长沙,向省委通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同省委、湘鄂赣特委负责人分析了抗战形势和边区政治环境,指示湘鄂赣特委加强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事后,省委向长沙市委作了相应部署。
10月27日 周恩来、叶剑英从武汉抵达长沙。29日,叶剑英向《观察日报》记者等讲演《目前抗战的新形势》。11月2日晚,又在长沙青年会礼堂讲演《广州、武汉沦陷后的抗战新形势》,指出要发动湖南3000万人民,配合军队和敌后游击队,保卫湖南,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11月6日 周恩来在长沙青年会礼堂向湖南各抗日救亡团体讲演《抗日第二阶段我们的任务》,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指出抗战相持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深入下层和敌后,配合前线和敌后的斗争。号召青年到敌后去,到基层去,做实际的抗战工作。7日晚,周恩来还通过电台向全省发表了广播讲话。
11月上旬 周恩来、叶剑英出席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召开的中共湖南省委、长沙市委负责人会议,周在会上分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指出要坚持党的独立自主方针,要到农村去,把重点放在发动群众和抓武装斗争上。会议决定省委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分别迁往邵阳和沅陵。在11月12日省会各文化团体在长沙师范学校举行孙中山先生诞辰72周年纪念大会上,周恩来又强调必须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周恩来的多次讲话,增强了长沙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11月12日晚 湖南国民党当局奉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密令,于深夜纵火焚烧长沙。大火延烧5昼夜,全城被毁十之八九,死亡2万多人。14日,周恩来在南岳面见蒋介石,要求严惩纵火主犯,发款救济灾民。16日,周恩来、郭沫若率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人员和田汉、洪深领导的演剧队,来长沙开展善后救灾工作,成立由洪深任总指挥的救济指挥部。在周恩来的号召下,演剧二、八队工作人员每人佩戴“突击工作队”符号,下乡动员农民进城卖菜。19日,周在长接见记者时,指出长沙大火使亲者痛、仇者快,要求当局严惩纵火主犯,做好善后工作。蒋介石在全国人民愤怒谴责下,被迫下令处决了长沙市警备司令酆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和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并将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免职另任。
11月下旬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全部迁往邵阳东门外两路口曾家院子办公。
11月22日 由省政府组织的长沙市火灾临时救济委员会成立,以实施善后救灾的各项工作。张治中还发起成立了一个长沙市善后建设委员会,自兼主任委员,徐特立、田汉等担任委员,以图重建和复兴长沙。同时,又将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善后突击队,具体负责赈灾工作。
12月22日 长沙大火的善后救济工作,在国共两党的共同组织和领导下基本完成。
1939年
3月上旬 由袁德胜(学之)任书记的中共湘宁中心县委成立,长沙西乡和宁乡的党组织由中心县委领导。
8月11日 因接到国民党第九战军通令,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被撤销。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名义对外,王凌波以八路军总部秘书名义帮助徐特立工作,其他人员分配到桂林、重庆两地八路军办事处。后来,徐特立、王凌波又先后转移到衡阳、湘潭、桂林。
9月14日 侵华日军出动6个师团、300余艘舰艇、18万人,在百架飞机配合下,由赣北、鄂南、湘北3路入侵长沙,中国军队奋力抵抗,日军伤亡1.3万多人。至10月8日,此役结束,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
9月 中共湘鄂赣特委决定将浏阳县委书记慕容楚强转移,将县委工作移交欧阳羽霓。
12月4日、12日王凌波、徐特立先后重返长沙,住南门外白沙岭白沙草房。
冬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派著名导演史东山来湘,邀著名戏剧家田汉编拍反映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影片。田汉受命后,与史东山等率领大批人员赴湘北前线采访并拍摄外景,由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历时6个月摄制完成,定名为《胜利进行曲》。翌年秋,由军委会电影巡回四队运回长沙,举行公映。
1940年
2月 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关于精简党委组织机关的指示,决定从省委至县委,都减为三人。制定了秘密工作条例,以严密地下工作组织,加强纪律。
春 中共湘宁中心县委进行了改组,由毛达恂、张春林、涂国林三人组成,毛达恂任书记,张春林任组织部长,涂国林任宣传部长。原任书记袁德胜调省委工作。后涂国林、毛达恂又相继调走,由张春林负责中心县委工作,以开纱厂为掩护。
4月至5月 中共湘宁中心县委、常益中心县委为配合湘北抗日战争,通过党影响的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及学校教员,发动数万群众,在长沙、湘潭以北地区挖毁公路,阻挡日军进攻。5月,因袁德胜调任省委工作,由毛达恂接任湘宁中心县委书记。
4月至5月 中共长沙地方各县、区组织进一步实行隐蔽组织和撤退干部的工作。中共长沙县委和中共浏阳县委先后停止组织活动,宁乡县委亦于1941年6月结束了活动。各县、区的共产党员则分别以支部为单位,坚持长期艰苦的地下斗争。
6月13日 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指示周恩来:今后两年将是很艰苦、很困难的两年,为保存革命力量,要取消大后方的省委、特委一级机构,只留县、区委,必要时县、区委亦可取消。根据这一精神,中共湖南省委改为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由周礼、张春林、刘鼎3人负责,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分散巡回于湘乡、邵阳、衡阳、湘潭、宁乡等地,领导地下党组织坚持抗日斗争。
6月在全省党组织进行清洗和劝退一批不合格分子,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的工作中,铜官党组织的党员由800多人减少到200多人。
8月19日 中共湘宁中心县委派孙仁到宁乡,部署县工委改组和干部撤退等工作。由何荫南任县工委书记,刘中、谢泉香任委员。
8月 徐特立撤离长沙,返回延安。
9月19日 薛岳派军警武装押行王凌波夫妇离湘赴桂林。至此,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全部结束。
1941年
年初 抗敌演剧一队、九队从广东来到长沙,与演剧二队、八队、铁血剧队会合,坚持宣传团结抗战、持久抗战、反对分裂、反对投降,直至抗战胜利等抗日主张。
3月15日 长沙各界连续3天开展劳军竞赛,工人、市民踊跃捐款支援抗战,共捐献4.656万元。其中,交通组献金1.3万余元,工业组献金3600多元。各行各业工人情愿自己饿肚皮,也要为抗战尽一份力。
9月18日 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强渡浏阳河,伞兵空降于东屯渡一带。27日进入市区,长沙失守。29日,中国军增援部队与日军激战于捞刀河一带。30日,日军第六师团被包围在捞刀河至东屯渡以东地区。10月1日,日军突围北撤。
10月24日 恢复长沙市政府。金盆、文艺、岳麓、会春四乡改为四镇,划归市管辖。
12月24日 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29日,中国军第十军进入岳麓山阵地。30日,在城东南分三线布防:一线为阿弥岭、雨花亭、金盆岭、猴子石,二线为白沙岭、黄土岭、东瓜山,三线在天心阁、妙高峰。31日,日军主力进犯至捞刀河、 梨、东山一线,并从东山过浏阳河向南郊进犯。1月中旬,日军攻城受挫后突围北撤。这次会战,日军伤亡达5万余人。
1942年
7月7日 为纪念七·七抗战5周年,省抗战动员委员会设立献金台,3天共收献金近2万元。还有各界捐送9千多元,国民日报社和大公报社开展义卖捐款近6千元。
7月 中共石燕总支部恢复建立了洪塘党支部,由中共石燕总支部委员周新振兼任书记。
1943年
3月12日 长沙市总工会为防止“奸伪活动”,特通令各行各业工会,凡会员须领证佩带,并从4月1日起开始检查工人证书。
5月2日 在与侵华日军空战中以身殉职的美国志愿航空兵韩沙的遗体由湘阴运抵长沙,各界人士600余人举行公祭。
1944年
6月13日 日军第四次进犯长沙。是日夜,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偷袭谷山、尖山。
6月 浏阳洞阳抗日游击队成立,队长欧阳斌。秋,改称湘鄂赣边区抗日游击总队直属第五支队,欧阳斌任支队长兼政委,周扬斌任副支队长,童良明任参谋长。
9月 省工委书记周礼到宁乡、湘乡交界地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周在宁乡高露和石潭乡发展了一批党员。
1945年
春 刘鼎、孔福生根据湖南省工委指示,到长沙河西区秘密联系和指导地下党的工作,指示区委集中枪械,成立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3月,河西区委成立了以杨海清为队长、刘柱中为指导员的游击队。
4月 王震、王首道领导的八路军南下支队派罗振坤到浏阳开展工作,恢复党的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在湘东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浏阳人民热烈欢迎当年的红军重返家乡,400多名青年参军。
7月下旬 八路军南下支队进入长沙县铜官,强渡湘江,经龟头市进入宁乡县。在宁乡道林召开的群众大会上,王震、王首道等宣传抗战大好形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宁乡人民的抗日士气。
8月15日 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中方规定侵湘日军集中长沙、衡阳两地等待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