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
8月12日 毛泽东参加八七会议后来到长沙。随即前往长沙县清泰乡调查农民的土地问题。
8月16日至月底 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央关于湖南工作的决议,在长沙北门外沈家大屋、朱家花园、苏联驻长沙领事馆等处多次举行会议,改组省委,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讨论土地和政权问题,制定《土地纲领草案》,并向中央撰写了《关于湖南秋收暴动办法》的报告。
8月30日 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召开常委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在浏阳、平江、醴陵等县和安源发动起义,成立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易礼容任行委书记。
9月初 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浏阳、醴陵和安源的书记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的计划,正式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党掌握的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起义时的行动计划是第一团从修水出发,进攻平江;第二团从安源出发,进攻萍乡、醴陵;第三团为浏阳农军,从铜鼓出发,进攻浏阳。各团得手后即会攻长沙。
9月5日 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召开常委会议,决定自9日起开始破坏铁路,11日各县起义,15日长沙起义。8日晚,彭公达、易礼容发布《夺回长沙,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的命令》。
9月7日 毛泽东在潘心源、周克明、刘建中的护送下由安源出发赴铜鼓指挥第三团起义,途经浏(阳)万(载)边界时,误入浏阳张家坊境内的七溪坳地段,被正在巡查的团防局士兵拦截。毛泽东机智摆脱敌人,在当地农民帮助下赶往铜鼓。潘心源被押入张家坊团防局,后亦在解往县城途中的古港炭棚处脱险。接着,他潜入县城董维家,参加了第二团攻打县城的战斗。
9月9日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中共湖南省委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爆发。铁路工人首先破坏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起义部队各团分别从修水、安源和铜鼓出发,向计划目标进军。11日,第三团在西进中先后夺取浏阳白沙,占领东门市。毛泽东随第三团行动。
9月14日 占据东门市的第三团因强敌反扑,将部队撤至上坪。当晚,毛泽东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并迅速通知其他各团到浏阳文家市会合。毛泽东还致信湖南省委,要求立即停止长沙起义。
9月19日 第一、三团和第二团余部先后到达浏阳文家市。当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教室召开前委会议,讨论部队去向问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认为我们不能攻占敌人主要力量集驻的中心城市,只能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粤赣边界的农村去,同农民结合,坚持斗争。余洒度则主张继续执行攻打长沙的计划,取浏阳直攻长沙。卢德铭等多数委员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前委决定:经萍乡退往湘南,以摆脱敌人,休整部队,同粤北、湘南农民相结合,执行原定湘南暴动的计划。
9月20日 秋收起义各团共计1500多人集合于里仁学校操场,举行会师大会。毛泽东在会上精辟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和党面临的任务。他针对有的同志想攻打大城市的思想,启发大家说,在目前,长沙这样的大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管的农村去,和农民一起进行土地革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将来有一天,我们这革命的小石头,一定能砸烂蒋介石这口大水缸。当天,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踏上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发的新征途。
10月 马日事变后被破坏的中共长沙市委恢复,省委委员涂正楚任书记。
11月9日至10日 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通过《政治纪律决议案》,指责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中的指导“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撤销了毛泽东、彭公达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撤销毛泽东、彭公达、易礼容、夏明翰湖南省委委员职务。
12月10日 中共长沙市委书记涂正楚召开党和军事负责人会议,决定当晚举行暴动。晚,由第一纱厂工人组成的敢死队,首先炸毁北门光华电灯公司,攻克了新河警察署和火车站。负责炸毁南门湖南电灯公司的泥木、人力车工人未能完成任务。加之敌人防范甚严,叶魁领导的工农武装未能渡河入城,暴动失败。史称“灰日暴动”。随后,敌人开始大屠杀,省、市委机关遭严重破坏,省委书记王一飞、涂正楚以及参加暴动的党组织与工会负责人曾华湘、欧阳燮等20多人被捕就义,革命群众牺牲100多人。
12月 中共湖南省委派夏明翰到浏阳北乡,召开北乡各级党的负责人会议,宣布恢复中共浏阳县委,仍由潘心源任书记;派姜运开到宁乡开展工作,随即恢复了中共宁乡县委,姜运开任书记,戴卓良、何实山、何实嗣、谭华一、谭荫南等任委员。
1928年
1月 近郊农协委员长、复仇队长滕代远调任中共湘东特委书记。
春 滕代远在浏阳边境成立湘东特委,另设立浏东特委,书记王首道。
6月上旬 中共湘东特委改组,以滕代远、蒋长卿、潘心源为常委,滕代远仍为书记。因潘心源调特委工作,县委在东乡豆田丙子岭召开会议,决定由张启龙任县委书记,王首道任组织部部长,刘大荣(张运鸿)任宣传部部长,李梦弼任少共书记。鉴于张启龙随游击队活动,会上同时决定由王首道主持县委日常工作。不久,湘东特委从醴陵迁往浏阳东乡仁和洞。在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全县各项斗争进入新的高潮。
10月15日 由王俊斌、张启龙领导的浏阳农民武装共2000多人,在红五军第二纵队配合下,攻打沿溪,一举击溃国民党驻军和联防队各两个连,缴获步枪数十支,子弹两担等军用品,此为沿溪暴动。随后在仁和洞召开了第一区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张启龙任主席。区政府开展了分配土地的试点工作,扩大了革命影响。
11月20日 中共浏阳县委召开浏阳县第一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浏阳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管辖12个乡,刘建中被推选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设粮食、土地、财政、文化、裁判、赤卫各部。
1929年
2月5日 据中共湖南省委对全省共产党员的统计,长沙有26人,浏阳县800人,宁乡8人。
3月30日 中共中央指示湖南党的工作主要任务是以长沙、岳阳、衡阳等为中心区域,在工人中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0月,中共湖南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曾派党员在长沙开展工作,在工人中恢复了党的组织。
冬王震从武汉回乡,在共产党员张正坤等组建的淳口游击队基础上扩编,至翌年2月,成立浏北一支队。
1930年
1月28日 据《省委关于一九二九年湖南党组织情形的报告》的统计,长沙有党的特区1个,支部6个,党员49人。浏阳县委下辖11个区委,168个支部,有党员2400人。2月 浏阳游击队北乡第一支队成立,张正坤任队长,苏劳任政委,王震任支部书记,全队共有300多人枪。该队后选调90多人枪加入了湘东独立师,其余人枪于1932年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一师。
4月12日 浏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宣告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张启龙当选为主席。苏维埃开展土地革命,努力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游击战争。全县24个区均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绝大多数乡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5月 浏阳县苏维埃军事部将各苏区的赤卫队合编为浏阳县赤卫军,共6个师,策划在全县发动“红五月”暴动。赤卫军在全县军民配合下,一举攻占了浏阳县城,没收反动派财产,保护商人。不久,赤卫军撤离县城。6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再度攻占了浏阳县城。
6月10日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宁迪卿等来县传达省委关于同时成立“湘鄂赣特委”和“湘东特委”的指示,宣布王首道任湘鄂赣特委书记,张启龙任湘东特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一职由黄仁代行,浏阳属湘鄂赣特委领导。
7月25日 以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遵照中共中央命令,开始军事行动,先后攻克长沙县金井、 梨等敌军防守重地,歼敌4000余人,于27日胜利占领长沙。
7月30日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沙成立,主席李立三(未到职,由王首道代理),副主席杨幼麟。省苏维埃政府颁布苏维埃政纲、《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创办《苏维埃日报》;处决出卖郭亮烈士的叛徒苏先骏;动员4000多工农青年参加红军。8月3日,长沙市苏维埃政府成立。
8月2日 全市工农群众2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纪念赤色国际日(8月1日)。重新恢复的中共长沙市委、市总工会、团市委的代表发表演说。
8月20日 为配合红三军团的行动,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从赣西进军浏阳文家市,歼灭敌何键部戴斗垣旅三个整团加一个营,取得了文家市大捷。23日,与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按中共中央指示,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总政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任总司令。全军共3万多人。总前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再打长沙。月底,部队进抵长沙近郊,两次发起总攻,均因敌龟缩死守城内而未成功。
9月12日 朱德、毛泽东在白田铺肖家祠堂召开总前委军以上干部会议,作出果断决策,撤长沙之围。于13日上午6时许,毛泽东率总前委机关二三十人,撤离白田铺,向株洲开进。
10月3日 据《中共湖南省委给长江局的报告》的统计,长沙市区有2个支部,党员10余人;长沙县委下辖1个区委,4个特支,12个支部,党员220人;长沙县铜官有1个特别区委,6个支部,党员40人;浏阳县委下辖18个区委,228个支部,党员3849人。
10月24日 杨开慧被捕,11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长沙识字岭。
11月15日 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县工农兵银行,发行纸币。次年3月,在小洞乡筹建赤色造币厂,8月正式生产,可日产银元100元。由县苏维埃财政部统一发行。1932年8月,该厂与江西万载县造印厂合并成立“湘鄂赣造印厂”,厂址仍设浏阳。
1931年
7月5日 中共湘鄂赣边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浏阳东门楚东山召开,原边特所辖各县均派代表参加,中共中央派黄火青出席指导。会上宣布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选举李宗白、赖汝樵、刘建中等为委员,李宗白为书记。省委成立后,即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9月 以徐少保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工委成立,设机关于铜官镇。长沙是省工委开展秘密活动的主要地区。
1932年
1月2日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工委改为中共长沙中心市委,徐少保任代理书记,市委机关设长沙。直接领导长沙、宁乡及铁路沿线城市党的工作。同时,团省工委亦改为团长沙中心市委,文学礼任书记。
3月 中共湘赣省委将所属株洲特区委改为长湘区委,在长沙、湘潭、株洲三县交界地域开展工作。长沙先后成立了四个中共支部。
4月 中共平(江)浏(阳)长(沙)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方志远,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领导,辖平江的少秋、湘娥区,浏阳的达浒、古港、城关区等地和长沙的尊阳区。
8月 中共湘鄂赣省委撤销中共平浏长工作委员会,同时在浏阳黄昊盐井龙王嘴成立中共平浏长县委员会,书记陈陶、副书记谭清。同时召开了平浏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平浏长县苏维埃政府。不久,中心县委将边界各游击队统编为平浏长游击大队,后扩充为独立团。
12月下旬 中共长沙中心市委成员李绍庸被捕叛变,市委委员吴振亚被捕牺牲,中心市委遭到破坏,直至1937年底才恢复。
1933年
2月10日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湘鄂赣独立第一、二师合编,在浏阳小河田心成立红十八军,军长严图阁,政委徐洪。该军成立后,即与红十六军一道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犯,为保卫湘鄂赣苏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月后,该两军均被改为师的建制)。
春 中共中央上海局派刘道衡、周寿彭等来长沙,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和统战工作。后来,上海局又相继派赵君实、钱渭川、周怡、严希纯、王雁虹等来长。刘道衡在长沙发展了熊子烈等人入党,并组织了20多人的工作组。
10月1日 长沙市政府成立。郊区划入市区,城郊面积43.1平方公里,占长沙市面积的90%。
1934年
春 中共浏阳县委组织武装工作团潜入白区,收缴土豪劣绅、反动分子和奸商的财产,筹集款子和财物,以解决苏区的经济困难。
11月5日 中共浏阳县委在东门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就反对敌人封锁、“围剿”,开辟经济来源,扩大红军和游击武装,加强白区工作等问题作出决议,并选举傅斌为县委书记。与此同时,县苏维埃政府及中共平浏长县委也召开了会议。
11月16日 长沙市纺织、缝纫、印刷、电气、人力车、电业、漂洗等50多个行业工会,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按照国民党制定的《组织市县总工会准则》,组织长沙市总工会。
1935年
2月24日 何叔衡在福建长汀水口镇小径村突围时壮烈牺牲。
3月至4月 中共湘鄂赣省委派袁仲贤、李明秋等到铜官,沿湘江一带发展党的组织,于5月下旬成立了中共湘江特委,袁仲贤任书记,李明秋任副书记,同时成立少共湘江特委,谢介眉任书记。
5月 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在浏阳、醴陵、湘潭、长沙四县边界地区成立中共浏醴湘善县委员会,书记马烈(骆有生)。1936年,浏醴湘善县委改为浏醴湘善工作团,罗昆为主任,李俊为政委,有10多人枪,活动在长沙东乡、浏阳西乡、醴陵北乡,以筹款为主,为湘鄂赣省委解决经费问题。至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终止。
12月20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长沙,中共党员赵君实、刘乐扬、梁宜苏等以抗日大同盟的名义散发传单,推动各校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长沙近万名学生举行声援一二·九运动的集会和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6年
夏 从北平、上海、武汉回湘的中共党员谭丕模、李仲融、肖敏颂、曹国枢、曹国智、于刚、魏泽同、李锐等,联络长沙的进步青年苏镜、廖申之、唐荣前等共30多人,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创办《湘流》三日刊,组织歌咏队,建立一九三六剧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9月 中共浏阳县委在东乡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研究精简机构,加强游击战,发展白区党组织,打击叛徒和反击敌人“清剿”等问题。选举陈洪为县委书记。与此同时,县苏维埃政府也召开了第七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7年
5月由于电台被破坏,与中央失去联系的中共湘鄂赣省委派省委组织部部长黎申庚和邓洪、李明秋等分两批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久未见回音,便于6月中旬又派出青年部长罗其南等再次北上,终于7月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对湘鄂赣党组织和人民坚持武装斗争、取得很大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湘鄂赣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作了重要指示,并派原红十八师师长兼政委张正坤与他们一同返湘鄂赣工作。
6月 在中共长沙县委组织部部长毛达恂,县委委员谢介眉、孔福生,㮾梨区委书记师相生指导下,长沙近郊洞井第一个党支部——桃花支部在桃阳村汉冲成立,党员15人,书记陈思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