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之信仰的力量之三十:袁国平:不遗余力做好长征中的政治工作


袁国平,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曾用笔名最寒。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袁国平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随军北伐。在途经湖南澧县时,他还连夜赶写话剧《万县血》,揭露当时英帝国主义在四川万县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用以激励军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了平定夏斗寅部的叛乱袁国平随军开往鄂西参加战斗。临行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照片,并在照片背后写了如下的话

 

亲爱的母亲:

一九二七年五月顷,反革命袭武汉,形势岌岌。革命志士,莫不义愤填膺,舍身赴敌。

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也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就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儿醉涵于整装待发之际

 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夏斗寅部叛军被击败后,袁国平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五十二师七十四团一营三连指导员,并随军东进,驻扎江西九江。武汉“七一五”政变后,他率连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随叶挺部进军广东,在三河坝与敌激战,撤至汤坑,继又转战汕头。11月间,他在汕头给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目前时局混乱,到处都是白色恐怖,断头横身,亦革命者之家常便饭,请兄勿以多虑也。

1927年12月,袁国平奉命赴广州参加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他负责接待来广州参加起义的共产党员,向他们宣传发动起义的有关指示。广州起义失败后,他整合剩余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简称红四军),由叶镛任师长,然后率部去海陆丰与第二师会合。1928年5月,国民党政府当局调集几十万兵力围剿”东江根据地,红军遭受很大损失,最后被迫撤离东江。10月,袁国平奉命随彭湃经香港去上海。1929,被派往湘鄂赣根据地。

袁国平来到湘鄂赣根据地后,任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不久,又兼任红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他参加红五军在湖北大冶刘仁坝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组建红三军团,下辖红五军和红八军。彭德怀任军团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委、政治部主任。7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他领导军团政治部,采取多种形式,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红军为国为民、英勇善战和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袁国平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和两次入闽作战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他领导红三军团政治部,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从而保证了红军在装备低劣、物资匮乏、敌众我寡的条件下,战胜比红军多几倍或几十倍的敌人。他在战斗实践中创造了不少适合于红军进行革命战争的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袁国平随军参加长征。1935年7月,红三军团改称红三军,他改任军政治部主任。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把红一、三军团编为北上先遣支队(红一方面军又称“陕甘支队”),他任第一纵队政治部保卫局长。在长征途中,他不遗余力地加强政治工作,使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历时一年的长征结束后,袁国平满怀胜利的喜悦,写下和毛泽东《长征》诗一首

万里长征有何难? 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辟茫荒笑开颜。

 

1935年11月,袁国平调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改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工科)政委。1938年3月,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

袁国平牺牲后,王首道为他作挽联:“从戎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


作者:汪继业
网站累计访问量: 770936 次
长沙党史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湘ICP备16011902号-2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