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之信仰的力量之二十:杨得志:骁勇善战的长征团长

  

杨得志(前排最右)1936年在陕北


杨得志,他是在战争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他的军事生涯几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战斗历史的缩影。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长征中的“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的“邯郸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抗美援朝时期的马良山阻击战、“上甘岭战役”,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许多闻名中外的著名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1911年1月,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杨得志只上了两年私塾,就跟随父亲学打铁,11 岁给地主放牛,14岁与哥哥赴安源煤矿当挑夫,16 岁到衡阳修公路。他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榨和欺凌,但同时也磨砺了勇敢正直、嫉恶如仇的品格。

1928年1月,刚满17岁的杨得志与哥哥杨海堂等二十多名筑路工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加入工农革命军第7师。4月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他作战勇敢机智,第一次参加战斗,就用梭镖从敌人手中缴获了一支步枪。10 月,杨得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1月至1934年10月,杨得志随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他作战勇敢机智,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逐级晋升到团长。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他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率部打了许多硬仗、恶仗、苦仗,在福建建宁三甲掌曾以一个团的兵力顶住了敌人三个师和数架飞机的凶猛进攻,坚守了一天一夜,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受到红军总政治部在《红星报》上的公开表彰,从此更加声名大震。

1934 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杨得志率红一团一直肩负着中央红军开路先锋或掩护后卫的重任,多次化险为夷,屡立战功。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乌江西岸,前有敌军把守,后有数十万追兵紧逼,而江边船只已被敌人悉数破坏,形势万分危急!杨得志奉命率红一团担任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的任务。他迅速命令部队砍山竹,扎竹筏竹排渡江,组织部队夺占敌阵,一举突破乌江天险,为夺取遵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年5月,红军进至大渡河时,蒋介石调集大军围追堵截,妄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5月24日,红一军团首长向时任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下达了抢在敌人追兵到达之前渡过大渡河的死命令。杨得志坚决表态:我们不是石达开,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我们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突不破的天险!

当晚,杨得志带领全团冒雨强行军70多公里,一口气赶到大渡河渡口安顺场,迅速消灭守敌两个连,缴获了一条敌人留用的运输船。这条船后来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唯一渡船。

安顺场的江面宽不过百余米,但是河对岸的渡口却有一个团的敌人依凭碉堡工事严密防守,过河的唯一方式就是强渡。这时天色已经放亮,杨得志从争先恐后报名的红军指战员中选出17人,组成渡河奋勇队,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他在向17名勇士交代任务时,强调的只是一个“快”字:快速渡河、快速上岸、快速占领渡口阵地!

载着勇士们的木船冲到河中央时,对岸敌人碉堡的射孔喷出一道道火光,几名战士当即负伤。杨得志立刻下令迫击炮、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掩护奋勇队向对岸逼近。木船驶到岸边后,17名勇士顶着敌人的弹雨冲上岸去,把手榴弹一股脑扔向敌人,一阵短兵相接,很快将阵地上的敌人击溃。然而,大股敌人又从邻近的村子蜂拥而来,杨得志在望远镜里看得真切,再次指挥迫击炮用最后的几发炮弹进行截击。奋勇队在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反扑后,最终巩固了渡口阵地。天险大渡河的强渡成功,有力地配合了红四团抢夺泸定桥,使红军在长征路上又一次转危为安。

对红一团在长征中完成中央军委赋予任务所立下的战功,毛泽东高度评价:“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在总结长征历程时,周恩来也盛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

 



作者:张薇
网站累计访问量: 770936 次
长沙党史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湘ICP备16011902号-2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