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26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司令部负责人在陕西富平合影,张启龙(右三)
张启龙(1900-1987),湖南浏阳人,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浏阳县委工运部长、红军团政委、中共湘赣省委常委、湘赣省军区司令员、红六军团统战部长、中央管理局局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张启龙历任吉林省工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吉林省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1933年初,湘赣苏区的领导权落入陈洪时、刘士杰(后均叛变)等一批“左”倾错误的积极追随者手中。他们蛮横指责原苏区领导王首道、张启龙等人的政策“右”了,强制推行一套“左”的错误政策,并将湘赣苏区的大批领导干部当作“AB”团分子列入肃反名单,审查、判刑甚至随意处决。对此,张启龙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对逮捕原省苏维埃主席袁德生的问题上进行了坚决的抵制。陈洪时等人怀恨在心,借口张启龙不执行国家保卫局下达的命令,给他带上“右倾”“动摇”的帽子,进行了残酷的批斗。这年7月12日,未经必要程序,陈洪时等人就开除了张启龙的党籍,判以重刑,甚至还企图将张启龙以反革命罪交保卫局处决。幸亏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的大力营救,张启龙才免于一死,改判为一年零二个月的徒刑。
即使受到种种不公的处理,张启龙也从未动摇对党的信仰。1934年7月,湘赣红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率先开始长征,刑期在身的张启龙随军前进。一路上,胃病发作了,他冒着豆大的汗珠,默默咬牙忍受着;双脚磨破了,他就赤着脚拄着棍子走;双手磨出了血泡,还争着背米袋、文件箱,其对党的耿耿忠心,有目共睹。10月,红二、红六军团会师贵州印江,建立起了湘鄂川黔边区根据地。此时,根据张启龙的表现,边区恢复了他的工作,并任命他为边区秘书长,后改为供给部长。
尽管此时党籍仍未恢复,思想上一直背着沉重的包袱,但张启龙总是兢兢业业,不折不扣,没有半点马虎,也没有半句怨言。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再度出发,1936年6月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1937年1月最终到达延安。一路上,张启龙总是提前到达前面的宿营地,为部队准备好房子,买好粮食和蔬菜。为了弄到粮食,他常带着几个人通宵走村串户做筹粮工作;天黑了,没有灯,他就凭着感觉写筹粮通知;有的战士粮食不够吃,他就省下自己的口粮让给战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红二、六军团很少出现因饥饿而减员的现象。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指挥萧克曾饱含深情地说:张启龙这个同志,有能力,有办法,有经验,会做群众工作。长征中他是尽了最大努力做部队供应工作的,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到达延安后不久,红二方面军党委经报请中央军委同意,恢复了张启龙的党籍。1938年年三十晚上,毛泽东特地请张启龙等人到他家吃“团圆年饭”,席间,他亲切地问起张启龙的情况,恳切地对他说:湘赣省委对你的处分是错误,我替你平反了!这是对背负着刑期与处分走完长征的张启龙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