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干部”宋任穷
宋任穷是我国开国上将,骁勇善战、功勋卓著。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咬牙干部”。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冀南百姓对宋任穷最亲切地称呼。
1909年,宋任穷出生在浏阳河畔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参加田间劳动,深知劳苦大众的疾苦。在红色思想的洗礼下,宋任穷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党内,一直流传着宋任穷千里寻党的故事。1961年,毛泽东同志曾在一次讲话中说道:“你们都说现在苦,再苦有当年宋任穷耍蛇要饭寻找部队苦吗?”青年宋任穷
青年宋任穷
那是1929年初,红军受敌人围剿失利,部队被迫转移。康健和宋任穷带领特务连负责断后。在敌人强大的火力攻击下,在撤离井冈山时,宋任穷与康健与大部队失散。宋任穷和战友突出敌人重重包围后,决定下山寻找部队。
由于疾病缠身,康健离世。失去了战友的宋任穷,像一只孤雁,宋任穷一路乞讨到了万载。拜2名耍蛇卖艺的江湖客为师。蛇成了宋任穷的饭食盘缠,也成了最好的掩护,躲过了敌人的重重盘查,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三哥悲痛地告诉宋任穷,大哥、二哥均已遇害,母亲因痛失爱子,茶饭不思,不久前也已去世。分别仅一年多的时间,家里却连失三位亲人,给宋任穷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决心一定要寻找到党,找到部队。
几个月后,宋任穷化名混进国民党队伍,跟随国民党部队从武昌到汉口,直到九江。经过数月的奔波、找寻,宋任穷经历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险阻,终于回到了自己曾经战斗过的红四军。宋任穷这段千里寻党经历成了党内的一段佳话。
1942 年至 1943 年,冀南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日军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扫荡”,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战斗频繁激烈,又偏偏遇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百年不遇的旱灾,旱灾又伴随着虫灾,蝗虫一来,如黑云遮天蔽日,顷刻之间寸草不留,冀南524个村的庄稼全被蝗虫吃掉。
对于在冀南敌后坚持抗战的宋任穷来说,这是最为艰苦卓绝的两年。当时,连刘伯承、邓小平都觉得冀南形势太严酷,建议把冀南区领导机关搬到平汉线以西办公。宋任穷认为,如果我们走了,对冀南群众的情绪有影响。因此不管敌人如何猖獗,不管灾情如何严重,决不能离开冀南区。为了渡过难关,宋任穷带领军民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没有粮食,军民一起种地。没有牲口,宋任穷和战士们一起拉犁耕地。四位领导干部加上警卫员8个人拉一张犁,每天种3亩地。饿着肚子代替牲口拉犁,那滋味是相当不好受的。由于恶劣的环境和过度劳累,宋任穷染上了伤寒,命悬一线。部队甚至为他备好了棺材,准备后事。在妻子的细心呵护下,宋任穷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奇迹般挺了过来。宋任穷和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坚持抗战,一起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冀南老百姓都认得宋任穷的马,说只要看见宋政委的马,我们就知道他还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冀南百姓亲切信赖地给了他一个称呼:“咬牙干部”。
1947年,在太行山区晋冀鲁豫中央局驻地。左起:薄一波、宋任穷、陈毅、滕代远
历史闻名的“咬牙干部”也就因此而来。宋任穷在冀南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咬牙挺了过来,以顽强不屈的精神,抵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战胜了自然灾害,牢牢稳住了冀南根据地,增强了军民抗日信心,最终迎来了光明和胜利。
1956年11月,宋任穷出任第三工业机械部后改为第二工业机械部部长,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原子能发展,研制原子弹。他和刘杰、刘伟、钱三强一起,开始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第一步。
当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百事待举。宋任穷花极大的精力去抓铀矿地质工作。地质找矿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铀厂矿一般设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宋任穷不顾自己已年近50,跟随地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和队伍一起睡帐篷,一起排队吃饭,和同事挤在十几平的狭小空间里办公。几乎所有的勘探铀矿地质作业点,都有过宋任穷的足迹。
第二机械部的同志在采访时回忆说,宋任穷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威望不是来自于他的地位,而是来自于他的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他的精神、作风给整个二机部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老年宋任穷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宋任穷成了我们永远缅怀的革命前辈,“咬牙干部”成了大家对他最亲切、最直接的记忆。“咬牙”二字是对宋任穷身上可贵精神品质最凝练的概括,同时,也是我们后辈从宋任穷身上可汲取的精神养分。
宋任穷的一生,历经革命斗争艰难环境和个人命运起伏跌宕的考验,但他始终信念不改、意志弥坚。宋任穷的每一次“咬牙”,都是对自己承受能力极限的一次次突破,都是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惟其艰难,更显勇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斗争精神,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担起人民的重托,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