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湘原名叫陈树春,因名字带“春”,家乡人都叫他“春伢子”。春伢子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枫树湾一个佃农家庭。1914年秋,长沙地区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年仅9岁的春伢子跟随着大人无奈地地离开了枫树湾,逃荒到长沙小吴门外的陈家垄,一家人靠租地种菜、卖菜、帮厨、打杂勉强维持生计。少年时期的春伢子同情穷人,嫉恶如仇,只要见到穷人被欺负,他就愤怒得像一团火。他还特别崇拜苏武持节不屈,钦慕岳飞精忠报国。
投身革命
1918年的一个秋天,13岁的春伢子和同学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图书馆,在门口,见到一人站在台阶上,不时地挥舞着手臂,用激烈言辞抨击时弊,他生动的演说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春伢子被深深地吸引。此人就是毛泽东。从此后,每逢星期六,春伢子就经常来听毛泽东的讲演,从小就追求进步的陈树湘这时已没法一门心思种菜了。
一天,刚刚卖完小菜回家的春伢子看到了在菜园边漫步的毛泽东。“咦,这不是经常在街头演讲革命道理的毛泽东吗?”毛泽东左手叉腰,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点燃的一支纸烟,打量了一下憨厚的春伢子,一口浓重的湘潭话问:“你是哪里人呀?”“长沙县福临铺人。”春伢子兴奋中夹杂着几分紧张。“福临铺?那你可是有福之人呀!叫什么名字呀?”其实,毛泽东早就注意到这个没日没夜种菜卖菜的小伙子了,对春伢子的勤苦耐劳十分赞赏。“陈树春。”陈树湘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家乡人都叫我春伢子。”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轻轻地摇着头道:“树春,树叶在春天发芽……”突然,毛泽东猛地弹了一下烟灰,烟头燃得火亮,“我看,不如把名字改为树湘,像一棵直插云霄的参天大树,树立在潇湘大地之上!”“好!”春伢子欣喜地朝毛泽东鞠了一躬,说,“谢谢您!”
不过,尽管毛泽东与春伢子正式相识并为其改名为陈树湘,毛泽东也还是随着大伙儿的习惯,当面称呼陈树湘为春伢子。
1919年,陈树湘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了由毛泽东、何叔衡等新民学会成员发动的长沙反日爱国运动。1922年经毛泽东介绍,陈树湘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7月,经滕代远、周以栗介绍,陈树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湖南发生战乱和灾荒,地主豪绅逼租逼债,并趁机屯粮,抬高米价,饥民走投无路,怨声载道,饿殍遍地。陈树湘目睹此状,遏制不住满腔怒火,带领饥民到附近大地主家,砸开了粮仓大门,将谷子一抢而光。地主跑到县里告状,县官大惊,贴出缉拿陈树湘的布告,官府来人捉拿,陈树湘在家是藏不住了,便一口气跑到武汉,参加了北伐军叶挺独立团,先后担任班长、排长。
1927年秋天,陈树湘听到毛泽东在铜鼓发动秋收起义的消息,带着枪,连夜奔到铜鼓,加入了起义行列,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由于他作战机智勇敢,在部队不断得到提拔任用,进步神速,由排长逐级提升为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和著名战将。
浴血潇湘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实施转移,陈树湘率领34师一直担负着全军后卫。这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穿越前三道封锁线时,他们边走边打,一直把尾追的两个师敌人甩得远远的。
11月26日,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在道县召集红34师团以上干部会议。董振堂下令,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红34师为全军后卫,在广西水车一带阻击敌军,掩护主力红军抢渡湘江。刘伯承叮嘱道:“在敌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你们既要有完成军委赋予的光荣任务的决心,又要有万一被敌截断而孤军作战的准备。”陈树湘庄严宣誓:“请军团首长转告朱总司令、周总政委,34师坚决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
27日,湘江之战打响后,34师经过四天五夜的艰苦战斗,打退了大批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终于掩护了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和主力红军在12月1日渡过湘江,但自身遭受惨重损失,全师由原来的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
12月2日午后,译电员递上一份军团部发来的电报。电文是:主力渡江完毕,34师立即在凤凰嘴一带全部渡江,追赶主力部队。但由于敌情发生变化,34师屡次试图过江都受到敌人的疯狂阻击,未能成功,34师想过江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5日,三十四师又遭敌突袭,双方激战至天黑后,陈树湘乘隙组织会议宣布:根据军团首长要求他们若不能过江,则沿原路杀回苏区打游击的指示精神,寻找敌兵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随后开始突围行动。他先下令彻底轻装,烧毁一切文件,后亲自率领机关和部队突围。但敌人密密麻麻,防守严密,三十四师就像一头落单受伤的雄狮被一群又一群的斑鬣狗围猎。就这样,在突围时又牺牲了很多同志。
10日,陈树湘在指挥部队强渡江华桥头铺附近的牯子江时,不幸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仍他忍痛指挥部队成功抢渡过江。战士们用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着流血不止、脸色惨白、不时昏迷的陈师长,由江华界牌向道县四马桥方向退却。
12日,当陈树湘最后一次集合阵地上的战士清点人数时,仅存的一个连长向他报告说:“我们现在还有53人,15名轻伤,7名重伤。枪支有余,然而子弹只有103发,手榴弹21颗……”陈树湘扫视了一下他的战友,意识到最危险的时刻已经来临,断然说道:“同志们赶紧突围,我和负伤的同志留下来掩护。从现在起,已经没有什么师长、连长、战士之分了,我也是一个兵,我们要并肩战斗,宁死不做俘虏。”
17日,敌人新的进攻又开始了,江华、道县、宁远三县的保安团,从四周蜂拥而上。部队子弹全部打光了,敌人叫嚣着扑向他们,陈树湘在昏迷中不幸被俘。
18日拂晓,敌人准备把陈树湘抬到道县县城照相,然后送他去长沙邀功请赏。陈树湘躺在敌人的担架上,伤口的疼痛和过多失血让他常常陷入昏迷,担架的颠簸又让他不时从昏迷中醒来。每当陈树湘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敌人的一名俘虏时,其精神上的痛苦尤甚于伤口的疼痛。“绝不能当俘虏”的念头在陈树湘的脑海里不断翻腾,伤口的阵阵剧痛让他突然想到了誓死不当俘虏的办法。只见陈树湘将自己的手伸进腹部伤口,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将自己的肠子用力扯出并绞断,最后壮烈牺牲,结束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气急败坏,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来,悬挂在道县县城城门上,当地老百姓晚上则悄悄将陈树湘和他的警卫员的遗体埋葬在潇水河畔。敌人又将陈树湘的头颅装在一个竹篾笼里,解往长沙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剿匪司令部”。
20日下午,何键命令将陈树湘的首级挂在长沙东小吴门外中山路口的石灯柱上,并张贴布告。在悬挂陈树湘头颅的地方就能看到他童年的小木屋,陈树湘就是以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最终回到了他那梦牵魂绕的家乡。
21日的长沙《大公报》报道了“陈树香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的重大新闻:“将伪三十四师师长陈树香首级。以篾笼藏贮悬挂小吴门外中山路口石灯柱之上。示众……”。
1934年12月21日长沙《大公报》关于陈树香(湘)的报道
当毛泽东成功渡过湘江,听到红34师全军覆没、陈树湘英勇牺牲的噩耗后,他悲愤难忍,痛惜不已,不由自主念叨了一句“还我的春伢子啊!”
2009年9月,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述陈树湘断肠明志、绝对忠诚的故事,强调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陈树湘的故事历经风雨而不朽,饱经沧桑而弥新,在家乡人民心中代代流传。近几年来,英雄的家乡长沙县福临镇前后建成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树湘文化广场、陈树湘故居,以供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同时,不但设有陈树湘红军小学,镇中学还有以陈树湘烈士命名的班级。聆听陈树湘的故事、学习陈树湘的精神,成为了孩子们开学的第一课。
铁血师长陈树湘书写了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一页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陈树湘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蕴藏着新中国“从哪里来”的红色密码,指明了新中国“往哪里去”的精神路标。在革命的漫长征途上,无数个陈树湘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锻造历史,用生命铸就忠诚。今天,共产党人只有铭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对共产主义绝对信仰,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才能切实做到“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