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酬壮志 革命精神烈火燃 ——纪念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诞辰140周年

今年6月28日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诞辰140周年,下面从研究何叔衡烈士生平事迹的角度出发,谈一些真切的感受与体会,以隆纪念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党内五老”和毛泽东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亲密战友,更好地缅怀何叔衡烈士铁骨铮铮的革命气节和无比高尚的共产党员情怀。

一、敢于冲破传统封建礼教,革命精神初放光芒

何叔衡于1876年5月27日出生在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1902年考中清末秀才,11月县衙送来请他去管钱粮的任职书。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愤”,拒不赴任。1909年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他与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一道蓄须明志,倡导新学。1913年,已经37岁的他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同志结为革命挚友。1918年,他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亲赴湘南积极主张“驱张”事宜,次年与社会各界一道将“北洋军阀”张敬尧赶出湖南。1920年8月,何叔衡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旋即与毛泽东等人一道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了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我们从这一革命历程中,便看到何叔衡同志有一种志存高远、虽年届四十仍不断追求革命进步的雄心壮志。与此同时,他在生活中也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革命情操。因为1903年、1905年和1908年,何叔衡与夫人袁少娥的三个女儿何实懿、何实山、何实嗣相继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包括何家上下和亲戚都希望秀才出身的何叔衡纳妾。可何叔衡对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立言立行。他在二女儿出生时,便将其取名何实山,希望她做一个实实在在、能顶天立地的人。三女儿出生后,更是将其取名为何实嗣,并对当场怂恿他纳妾的亲戚本家斥责道:“谁说我断了后?有女就是有后,这个女儿我就叫她实嗣,她就是我家的实际继承人”。不仅如此,何叔衡在教育三个女儿时,更敢于大胆冲破传统封建礼教。他在云山书院教书时,有一年放暑假从学校回到家中,刚到门口便见三个女儿一字排开坐在门槛上,口中念着“笑莫露齿,话莫高声”之类的封建礼训。他见状后上前摸着女儿们的头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不要学这些臭规矩,你们有话可以大声讲,想笑就放声大笑吧!来,现在比赛,看谁的笑声最大!”霎时间,父女四人的笑声响彻何家大屋,引得邻屋的人都出来看热闹。此外,何叔衡还坚决不允许家里给三个女儿裹脚。他曾把家里的裹脚布全搜拢来用刀砍碎,并作《放脚歌》一首:“走起路来像残疾,摇摇摆摆出洋相。快学何家闺女样,大手大脚好姑娘。”后来这一首《放脚歌》在当地广为传唱,对宁乡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当选中共一大代表,甘为革命负重奋进

1921年7月,何叔衡和毛泽东一道作为湖南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何叔衡回湖南,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他与毛泽东等先后筹建了湖南自修大学、长沙织布厂和湘江学校,积极培训了李维汉、夏明翰、郭亮、夏曦等一大批干部。1921年底至1922年上半年,在孙中山准备假道湖南举行第一次北伐期间,何叔衡亲赴广西桂林等地,与正在孙中山麾下担任北伐军前线支队司令的堂兄何梓林取得联系,并与来自湖北的施洋一道会晤孙中山,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拉开了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序幕。1924年,伴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施,何叔衡担任了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不仅负责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湖南的招考事宜,而且旋即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和基层组织,广泛开展革命活动。直至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他被国民党悬赏3000大洋捉拿,才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冒险离开长沙潜往上海,接着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继续坚持秘密斗争。1928年6月,已经52岁的何叔衡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同年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尽管此时他已年过五旬,但仍学通了俄语,并以此进一步研修革命理论。我们从这一历程中,可以看出何叔衡同志的确像著名诗人萧三所评价的那样:“作事不辞牛负重,感情一堆烈火熊”。难怪毛泽东同志对这位早期革命挚友发出如此感叹:“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三、留苏归来,肩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任

1930年7月何叔衡回国后,首先安排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及时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时年55岁的何叔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旋即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并担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素来性格刚直的何叔衡不仅对犯下贪污公款、肆意挥霍罪行的一批贪腐干部进行严惩,并对在“左”倾“肃反”政策影响下一批罪不至死的人采取了“慎杀”的作法。由于当时正是左倾主义盛行的时期,结果至1933年底,何叔衡便因坚持原则、不服“批评”接二连三地受到批判和打击,他所担任的中央工农检察部人民委员和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职务也被撤销。我们从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何叔衡同志为革命忍辱负重的一面,而且可以看到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另一面。正因为如此,这位年过半百的中共早期革命家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时,曾被广大群众誉为“苏区包公”、“何青天”。而一直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更是给予了高度赞扬:“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四、长征期间,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10月,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中央主力红军开始转移。当时,何叔衡、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并称 “苏区五老”。尽管何叔衡原本身体不错,为参加长征还准备了两双草鞋。但最终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与项英、陈毅、瞿秋白、刘伯坚等人一道继续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异常艰苦的游击战争。面对苏区的日渐沦陷,党性十分坚定的何叔衡不顾自己年近花甲,每天拄着拐棍到各村去做动员工作。至1935年初,国民党部队的杀声已经从四面逼近。时任中央局书记的项英见情况十万火急,便决定让邓子恢带着便衣队护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人去闽西。1935年2月24日凌晨,当瞿秋白、何叔衡一行人昼伏夜行地抵达福建水口镇附近时,不料却因随行的便衣队战士烧火做饭冒出炊烟而被国民党保安团重重包围。当时年老体衰的何叔衡见匪兵紧追不舍,自己奔跑起来十分困难,为不拖累革命同志,他在面色苍白中向带队的邓子恢大喊:“快开枪打死我吧!”但邓子恢怎忍心这位革命老人就此牺牲?情急之中命令身边的便衣警卫员架着何叔衡一路小跑,然而当他们来到福建长汀一个悬崖边时,再也不愿连累革命战士迅速转移的何叔衡突然挣脱警卫之手,一个纵身跳下了悬崖,最终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牺牲时年仅59岁。我们从这一战火纷飞的革命过程中,真是十分深刻地感受到了何叔衡老人那种“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的英雄豪迈气概。

五、激励后人,留下永恒的革命精神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虽然牺牲了,离开我们至今已有整整81年,但是他那种矢志不移追求革命的坚定信念、忍辱负重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不屈不饶舍身忘我的高尚品格和恪尽职守克己奉公的道德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人,鞭策着我们。早在1931年6月,当何叔衡的二女婿夏尺冰因叛徒告密在长沙被捕牺牲时,他便谆谆告诫自己的女儿说:“实山啊,尺冰是不能复生的。我们既要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也要尽可能避敌锋芒,坚决不做不必要的牺牲”。1929年2至8月,何叔衡在苏联留学期间,先后三次写信给家乡的夫人袁少娥及养子何新九,信中不仅饱含了对夫人的殷切挂念,更语重心长地教导养子如何做人,如何持家,并坦陈了“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也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人生观点。而何叔衡的夫人袁少娥呢?在革命战争年代真是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直至1950年春天全国解放以后,才有幸盼回自己的二女儿何实山。她见面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孩子呀!保留娘二十几年的眼泪在,用大水桶盛都有几担哩”。直至1957年袁少娥去世前夕,临终时的一句话竟然还是对眼前的两个女儿泣不成声地说:“我孤单了一辈子,死了,还是要和你们父亲在一起。”殊不知,这时候的老一辈革命家何叔衡已经离开人间整整22年,最终儿女们只得给父亲做了一个“衣冠冢”,让享年80多岁的母亲带着对丈夫何叔衡的终身思念,从此在九泉之下长相厮守。

以上这些观点,是我们在研究何叔衡烈士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和体会。值此隆重纪念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诞辰140周年之际,让我们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让何叔衡烈士铁骨铮铮的革命气节和无比高尚的共产党员情怀,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宁乡县史志档案局 谢仲舒
网站累计访问量: 770936 次
长沙党史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湘ICP备16011902号-2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