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屋场的怀念

抛砖屋场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武塘村那风光秀丽的大镜园。别看这是栋简单的土砖屋,用村民的话说,这可是个住“大脑壳”的地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湖南省委工作组在乡村的驻地,这里曾先后住过张平化、毛致用、华国锋、王震、陶铸、程潜、雷洁琼、胡愈之、周立波等高级领导人。他们在这里居住、工作、劳动,身为省委书记的张平化、省长程潜,在这里一住就是数年,连当地的细伢子,都认得他们!

他们刚来时,所有的干部都分散住在社员家中。那时叫“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有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总喜欢回忆那时的情景,他们至今还念念不忘:华国锋和我们扮过禾,毛致用和我们插过田,张平化和我们铲草皮,王震和我们栽红薯……我们同搞劳动,同住土砖屋,同呷小菜饭!后来来春华的干部,越来越多,为方便下乡干部的工作、生活,也为了不多打扰当地农民,张平化提出在这里建一栋永久性住房。

以后建的这栋房,为什么又叫抛砖屋场呢?这里,还有个蛮有味的故事呢——

抛砖屋场,是杜修经取的名。

杜修经是湖南著名的民主人士,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大革命时期,早在1928年,他就代表湖南省委,四上井冈山,成为知名的党史人物。可他一生曾三次入党,又两度脱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著名的民主人士。

1963年,杜修经随省委书记张平化,最早来到春华镇武塘村蹲点。

张平化决定将省委工作组建在武塘合兴队大镜园的山脚下。建房任务全权委托给合兴队队长黄松贵。张平化再三嘱咐:建房水平按当地一般标准,不能超标。檁木就用当地土杉树,盖瓦用当地窑烧小瓦,砌砖也用当地人做的泥巴土砖,房子刷白就行。

偌大的抛砖屋场,以后张平化、王延春、李瑞山、华国锋、苏钢这几位省委正、副书记一住数年的省委工作组驻地,当时所有建房费用,包括全部建房材料,全部人工工资,总共只花3000多元,足见当年建房之节约、简陋。

那天阳光灿烂,社员正在热火朝天建房,张平化和杜修经来看房子了。

他们说说笑笑来到建房的前坪。张平化说:“我们建这栋房子,有人说,就叫省委工作组得了!我觉得,屋场还是应该取个名字。杜老,您说,叫什么好呢?”

人们知道,张平化极其尊重杜修经。唯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平化书记尊重他;也唯其是一位民主人士,平化书记尊重他,而且是更真诚地尊重他。

那时农村建房,砌墙大都用土砖,墙砌一人多高后,下面做小工的,就把土砖一块块抛上去,砌墙师傅站在墙上,一块一块,接着砌。杜老眯着眼,望着这砌砖的一抛一接,一接一抛,觉得颇有意思。良久,他突然灵机一动:“书记,我们这屋,是不是就叫抛砖屋场?”

张平化一愣,他看着砌匠们那有规律、有节奏的动作,也正看得入了神……

“什么,抛砖屋场?”他一时也陷入沉思。突然,他一声大叫:“哇——好!抛砖屋场,好!”

心有灵犀,他和杜老几乎同声叫出:“抛砖屋场——抛砖引玉!” 张平化抓着杜老的手直摇晃:“好,就叫抛砖屋场!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我们就是来抛砖的,引这之玉,引全省之玉!”

新屋建成后,张平化拍板,这里就叫抛砖屋场了!杜老深感张平化厚待、知遇之情,在这里工作两年后,才奉命调离而去。从此,他再没回来。据说,直到2007年,他在湖南文理学院因病去世,享年101岁。

抛砖屋场建成后,张平化和其他省委领导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从1963年到1966年这几年间,张平化基本居住、生活、工作、劳动在这里。省里会议他去一下长沙,结束后他马上返回春华。那时省里的厅长、局长要汇报紧急工作,也只得驱车春华武塘了。就连当时的中央农垦部部长王震,中南局书记陶铸来湖南,他们也直奔春华,他们知道,张平化不是在抛砖屋场办公,就是在田垄中插秧、扮禾,一找一个准。

省委书记、省长来了,省军区也蹲点来了,省会文艺团体几大剧团,如省京、省花、省湘、省木、省曲艺团等等,都来了!他们也和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休息时,站在田垄中,就为农民唱歌、唱戏,我记得,后来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李谷一,当时还是省花鼓戏剧院的年轻演员,社员吆喝她唱得最多的,就是《刘海砍樵》;而后来成为著名戏剧表演家的钟宜淳、彭复光,则为社员献上一段他们的拿手戏《补锅》!一有闲余,他们就教民兵练枪,教老农学文化,教年轻农民学唱歌、学唱戏……而他们自己,也拜农民为师,在田垄,在山上,学扯秧,学栽菜,学种棉花……去年,《湖南日报》发表了一篇专稿:《春华当年好热闹》,就再现了当年春华干群齐心建设新农村那热闹空前的场景。当时张平化经常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干什么事,我们都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当时,干群关系融洽,鱼水一家亲的场面,真是随处可见。从生产队、到公社、到抛砖屋场的省领导,那时什么事都喜欢问群众,春华的几个机台建在何处?武塘的高产农田又选在哪里?张平化亲自带着去看,去勘察,他身边跟着的,不仅有春华的各级基层干部,更多的,是张平化点名请来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民。闻名全国的《活人碑》主人公石庚全,每次必到。每次张平化总要问:“石庚爹来了没有?”他们后来成了莫逆之交,石庚爹从不叫张平化为书记,他口口声声,只喊他张大爹。当时春华的人都知道,碰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张平化一见不是握手,而是作揖,弄得那些老农民诚惶诚恐,不知如何是好。直到后来听了省文联主席周立波的建议,张平化从那以后才改为握手了。

那时,长驻抛砖屋场的省委工作组领导,对分布在春华各大队蹲点的干部,都制定了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要坚持“三同”的规定,比如:每月要在住户住多少天,每月要参加多少天田间劳动,每月要搜集多少条群众意见,为群众解决了多少个问题,等等,都有详尽的规定。而且,每月必有检查督促,每月公布通报。

那时,我家就住在抛砖屋场旁边,同属一个生产队。当时我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公社文化站站长。所以,我经常到抛砖屋场去玩,去汇报工作。那时有个细节,我记得最清楚,就是抛砖屋场有间专门的劳动工具房,干部每人配有一把锄头,一根扁担,一个草帽,一套雨衣;从张平化、程潜排起,每人都有一套,而且工具上面都贴有名字。去参加劳动时,拿着你自己那套去,散工后再交回来。那时干部参加劳动,绝不是摆样子,从这一细节,就足见真假。

凭借当年我或亲历、或耳闻、或目睹抛砖屋场的一些生活片断,近些年,我写出了《华国锋扮禾》、《毛致用插田》、《张平化请客》、《陶铸送稻种》、《程潜送藏书》、《周立波租房》等系列回忆文章,先后被长沙市委党刊《长沙通讯》、省刊《档案时空》等报刊发表、转载。抛砖屋场这颗沉睡几十年的明珠,闪烁出她耀眼的光辉。

当年,湖南省委就是凭借抛砖屋场这个指挥所,凭借省委的这块“试验田”,而摸索、引导、指挥全省的农村、农业工作。而我们当时的春华,则由于省委领导亲自蹲点,农业快速发展,而成为湖南省的农业高产典型。我们春华镇在全省第一个跨“纲要”,尔后,又在全省吨粮田大会战中,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第一,三年连续夺取金杯,由此成为金杯的永久得主,而后在全省流传出“三夺金杯”的佳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一届省委书记毛致用又来春华蹲点。他真诚地去拜谒抛砖屋场,聆听当地农民讲述当年干群“三同”的故事。他也和张平化一样,继续发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和春华人民一道,商量着更快发展春华农业的蓝图。为彻底解决当地干旱严重的境况,他亲自去争取到国家水利投资500万元,尔后,发动春华周围谷塘、黄花几个乡镇的人民,投工6万个,终于在春华境内修建起号称“天下第一槽”的春华高架渡槽,从而使上游的红旗湖水经过春华渡槽,欢快地流向下游的几个乡镇,灌溉滋润了数万亩干涸的农田,充分保障了春华农业的持续高产,及在全省一直领先的地位。

新世纪后的今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把他的杂交稻试验基地选在了春华。春华农业长盛不衰,直到今天,仍有“湖南农业看春华”的美誉在传颂。春华农民常说,是抛砖屋场给我们带来了好运!是抛砖屋场为我们引来了连年的丰收。这以后春华镇的历届党委、政府成员,和春华农民一样,有事没事,都喜欢到抛砖屋场来看看,来转转,他们都怀念着那段火红的岁月;怀念着当年抛砖屋场的主人在春华生活、工作、劳动的珍贵时光……

可惜的是,很长时间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忘记了。好在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我们的干群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老传统又焕发出新的光芒。水可载舟,水亦可覆舟。如果我们丢掉了群众路线,如果我们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那,轻则民心丧失,重则亡国亡邦。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应该直面的现实!党中央为什么要开展如此广泛、深入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活动,不正说明了这点么?!

而今,抛砖屋场已先后成为知名的春华历史传统教育基地、春华红色农村党性教育基地、春华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春华镇党委、政府,经常组织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拜谒抛砖屋场,用抛砖屋场这个鲜活的教材,教育干部和党员牢记抛砖屋场的过去,来传承、延续我们的今天!抛砖屋场,是当年践行群众路线的平台;抛砖屋场,是今天教育我们密切联系群众的课堂。她将历久而弥新。站在抛砖屋场的前坪,镇党委书记魏检、女镇长张荣深情地说:抛砖屋场怀念的,就是当年省委那种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我们今天要延续的,就是那种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的,就是那种精神!这是党的要求,这是人民的迫切期望,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世事沧桑,岁月流逝。当年曾在抛砖屋场生活、工作、劳动过的中央和省委一些领导同志,而今大都作古,驾鹤西去。抛砖屋场深情地怀念他们,春华人民永远地纪念他们!斯人已去,可抛砖屋场还在,我们将薪火相传,让抛砖屋场的精神,传统,传承到今天,延续到永远。

抛砖屋场前的青松苍翠,抛砖屋场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章资超 作者系长沙县退休文化干部、春华镇政府特聘文化顾问)

作者:章资超
网站累计访问量: 770936 次
长沙党史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湘ICP备16011902号-2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