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湖湘女杰之刚强的女性 贤良的慈母杨振德

杨振德与女儿邓颖超


杨振德(1876.8 1940.11),曾用名宝峰、梦醒,出生于长沙市一个仕宦家庭。祖父去世后很快家道中落。父亲思想开明,又就杨振德这么一个女儿,特别疼爱,不但从小教她读书识字,还让其学习中医,后带着妻子和女儿辗转到南宁谋生。杨振德14岁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她便益发苦钻医学并以此为业。

25岁时,杨振德与广西南宁镇台邓廷忠结婚。婚后,她仍然在当地施医诊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一视同仁,加之医术高超,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杨振德曾与邓廷忠生下一个男孩,不久夭折。1904年,杨振德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玉爱,学名文淑。但丈夫重男轻女,竟提出要把女儿送人。这下激怒了杨振德,她拿着菜刀对丈夫说:你要把女儿送人,就先杀掉我!吓得丈夫再不敢吱声。丈夫曾提出让女儿缠足,杨振德说:我就是不要我女儿缠足,不要我女儿嫁给守旧的人物,我要让她走出闺房去见世面。丈夫只好收回缠足之成命。后来,他们家一亲戚要文淑嫁给一个病入膏肓的官宦子弟,杨振德不同意,并写上一副对联送去: 相处相知相爱慕,自成情侣无需父母命;互学互助互敬重,天生夫妻何必媒妁言。硬是退了这门亲事。

1908年秋,丈夫邓廷忠因“欺君之罪”被流放到新疆充军,后来暴病客死他乡。性情刚烈的杨振德不愿寄人篱下,谢绝了朋友的接济,带着4岁的文淑先后辗转广州、上海等地,颠沛流离。后来好不容易在天津长芦育婴堂谋得一份医生的职业,便让文淑同孤儿一道在育婴堂的编织厂学习编织绣花、织毛巾。

1913年,杨振德来到北京南横街一所平民学校任教,没有工资,只尽义务。在这里,杨振德被同盟会会员和社会党人革新的潮流激励,在该校就读的文淑也因此受到启蒙。

办了半年的平民学校被当局查封后,杨振德带着女儿回到天津。为使女儿能继续读书,她同时在4个家庭里任家庭教师。1915年,文淑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读书。五四运动中,文淑改名邓颖超,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在天津女界成了一位知名人士,杨振德则大力支持女儿的活动。

邓颖超与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相识,从两人的恋爱到结婚,杨振德都表示默许。192510月,杨振德随女儿女婿来到广州,但她不愿靠女儿、女婿生活,也怕牵扯他们的精力,于是到广东省梅县中学担任地理、历史教师,后来又在广州执信中学担任学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振德以行医为业,在上海党的地下秘密工作机关,安了一个伪装的家,掩护周恩来、邓颖超进行地下斗争。为了躲避敌人的盯梢和搜捕,她曾独自一人住在杭州尼姑庵。

19345月,杨振德到达中央苏区,成为红军队伍中一名优秀的医生。

红军长征时,杨振德留在江西,在向地方转移时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江西九江“反省”院。期间,“反省”院流行伤寒病,杨振德自告奋勇担任义务中医。国民党法官曾要她劝邓颖超脱离中国共产党,她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提出释放被捕的政治犯,但需有人出保。杨振德不愿连累别人,对“反省”院的人讲:我无亲无故,没人出保,你们要放就放,不放就算!直到反省院关闭,她才最后一个被放出来。侵华日军进逼九江,党组织设法把杨振德接到了武汉。

1939年,武汉形势紧张,杨振德同武汉的工作人员一同转移撤退,几经周折,1940年才到重庆。几十年劳累成疾,加上环境险恶, 1940年冬天,杨振德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病逝,享年65岁。


作者:
网站累计访问量: 770936 次
长沙党史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湘ICP备16011902号-2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