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前的杨开慧
1930年冬,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江西)得到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噩耗后,立即写信给烈士亲属,对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对于杨开慧的死,毛泽东是深感自责的。为了毛泽东及其革命事业,杨开慧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杨昌济思想先进,她虽女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1914年,杨开慧便结识了毛泽东。自从杨开慧认识毛泽东的那天起,杨开慧的心便和毛泽东的心连在一块了。
早在他们结婚以前,杨开慧就分担着毛泽东的忧虑,分享着战斗的欢乐。当她看到毛泽东为筹措革命经费而奔忙时,她的心情总是不能平静。为了解决毛泽东革命活动经费的困难,杨开慧亲自劝说母亲将父亲过世时北京大学同事捐助的奠仪费拿出来作为革命经费。当母亲听说杨开慧希望拿出这笔钱支援毛泽东时,老夫人说:“霞,把这笔钱用散了,你结婚怎么办?”杨开慧顿了一会儿,笑了笑,恳切地开导母亲说:“妈,个人结婚的事是小事。我们要象润芝那样,无私忘我,舍小家为大家,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结婚的事你老人家不用操心,我早已跟润芝商量好了,一切简朴从事,打破那些旧的风俗传统,不置什么嫁妆,不备什么聘礼。”“哦,这个传统恐怕难得破呀”,老夫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说:“自古以来,女儿出门总得有点陪嫁!”“革命就得从这些方面革起,古往今来没有的事,就是要带头革新。这个头我来带呵!”
最后,老夫人的思想工作被做通了,于是,她悄悄地把四筒沉甸甸包好了的银元拿了出来,递给开慧说:“霞,你就拿去给润芝吧。”
杨开慧还动员她的大姨妈拿出积存的一百元银洋去支援革命。杨开慧动员姨妈说:“姨啊,润芝闹革命,是为了天下穷苦人有饭吃,将来过上好日子。目前他活动的经费遇到了困难,你老人家的那笔积蓄,是否用来扶持他一把呢?”经过杨开慧真切的动员,大姨妈也就很乐意地把一百元银洋拿了出来,去支援毛泽东的革命活动。
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以后,从1920年冬,直至1927年8月,整整七年,杨开慧一直紧随在毛泽东身边,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几乎没有过一天安顿的日子。不管在长沙的清水塘畔,还是在武昌的黄鹤楼前,或是在上海,在广州,杨开慧总是陪伴在毛泽东身边,时刻注意保卫毛泽东的人身安全,精心细致地照顾毛泽东的饮食起居,不分日夜地协助毛泽东整理文稿……这种爱,感人至深。
1921年,他们居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清水塘。为了保护毛泽东及中共湘区党委机关的安全,杨开慧还把杨老夫人也迁居到这里,一同做好掩护工作。每当毛泽东召开党的会议,杨开慧就到屋外放流动哨。为了随时观察敌情,她特意在客堂后壁上挂了一面大镜子,从镜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每天她都要照几次。晚上,杨开慧总要起来几次到屋外巡查,观察有无可疑行迹。
对于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罢工宣言之类的重要文件,杨开慧更是珍藏得好好的,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让它落到敌人手里。她用一个妇女盛放耳环、戒指、香粉一类用品的首饰箱收藏文件,这就是人们所传诵的“枕头箱”。一直到她被捕前,这个箱子始终和她形影不离。
1927年初,毛泽东历时32天调查湖南五县的农民运动,大量的一手调查资料都是杨开慧彻夜挑灯整理的,以致毛泽东不禁夸奖杨开慧说:我这个秘书,抄写起来比打字机还快。而当时杨开慧还要照顾两个幼儿,并怀有第三个孩子。
短短的七年,在和毛泽东一起的日子里,杨开慧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实践。即使和毛泽东失联后,杨开慧还一如既往地支持毛泽东及其革命事业。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出身书香门弟的杨开慧,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