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慕兰,传奇湘女,曾多次被作为原型写进知名作品里,置入谍战大戏的演映中。
1907年,黄慕兰出身于浏阳一个贫儒而开明的书香名门。她从小聪颖好学,语言模仿能力很强,长沙话、湖北话、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虽不很标准,却也有模有样,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场。
在周南女校读书时,黄慕兰深受校长朱剑凡夫妇“女子当自尊、自重、自立、自育”思想的影响,刻苦读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在武汉读大学时,逃离包办婚姻的黄慕兰投身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又以中共党员身份当选为国民党特别市党部执委。
黄慕兰一生跌宕起伏, 曾被称为“党的奇兵”。
1931年,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受到很大破坏,许多地下党员被捕。经时任特科二科科长的陈赓提名,经周恩来批准,黄慕兰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营救部长。
这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关向应在上海被捕。当时,黄慕兰打扮成一地主家的小姐,来上海求职。经党组织精心策划,让她出面去找一个名叫陈志皋的年轻进步律师,尽早营救关向应出狱。
陈志皋出身于世家门第,其父在上海司法界可谓一言九鼎。经过交往,陈其寿父子都很信任、欣赏黄慕兰。所以,当黄慕兰提出有个远房亲戚叫李世珍、被当局误抓、现关在龙华监狱、希望帮通融一下时,两人都二话不说,一口应允。在陈其寿的打点和疏通下,在陈志皋的斡旋下,关向应终于被释放。
后来,黄慕兰又机警地掌握、传送出向忠发被捕变节的情报,并智慧地策划平息了《伍豪等声明脱离共党的启事》风波。事后,周恩来高兴地说:慕兰,慕兰,你真不错呀,为党立了一大奇功!
有人评价:黄慕兰绝对是一个“人瑞”,到哪里都很难不出类拔萃。陈世皋家父母要认她为干女儿,党组织认为这是黄慕兰接触上海上流社会、取得社会网络的极好机会,于是,特意让黄慕兰备上一份厚礼去行认亲大礼。
而黄慕兰与陈志皋两人以姐弟相称,关系十分融洽。1933年,陈志皋正式向黄慕兰求婚。但那时,黄慕兰一直都对去苏区后杳无音讯的贺昌念念不忘(1935年,贺昌在一次率领部队向粤北边区转移时遭敌伏击牺牲),就以家庭地位不相配为由拒绝了陈。陈志皋又请母亲出山向黄慕兰的母亲提亲。
左右为难的黄慕兰向组织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党组织认为,在当时复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合,很可能会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因此,极力玉成这桩婚姻。于是,带着“继续支持营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后互不干涉个人行动、允许她将来与前夫遗孤相认”的3项约定,黄慕兰和陈志皋缔结了这段矛盾而浪漫的特殊婚姻。
成为“上海名媛”的黄慕兰,与上海当时的众多头面人物,如虞洽卿、杜月笙等都有交往,在黄炎培、许广平乃至杜月笙等人所办的学校、协会中都有兼职。凭藉这些“优质资源”,黄慕兰游刃有余地帮助党组织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开展社会进步活动。
她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成为民主人士进步抗日的沙龙聚会“星二聚餐会”的召集人。又暗中支持八路军东江纵队,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
穿梭于各种政治阶层、斡旋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保密纪律让黄慕兰难以出面澄清误会,这也造成她日后一再被怀疑和审查。直至1980年,黄慕兰的潜伏历史才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