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湖湘女杰之传奇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后排拄手杖者)蔡畅(前排左一)向警予(前排左四)在法国蒙达尼女子公学时与同学合影。


她早年支持子女读书学习,帮助他们走上进步道路;协助毛泽东、蔡和森等成立中共早期组织新民学会;她在年近五十岁时冲破重重阻力,率领子女共赴法国勤工俭学。她曾在湘乡和长沙两度创办女子职业学校,是湖南实践女子教育的先驱。她亦在白色恐怖下全力投身革命活动,被人称作“女中豪杰”、“革命母亲”。这位伟大的女性就是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富春共同的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原名兰英,18658月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桂林堂。父亲原是湘军的参将,后做过盐运使、按察使。葛健豪从小跟随哥哥读书,聪颖好学,思想豁达。16岁时,葛健豪与永丰蔡蓉峰结婚。婚后曾随夫赴上海生活,后因不满蔡蓉峰种种行径,于1899年毅然回到娘家荷叶桂林堂。

桂林堂与革命女侠秋瑾的婆家相隔不远,葛健豪早就听说秋瑾的大名,便接连几次前去拜访。在和秋瑾的交往中,葛健豪接受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从此,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事情,称赞秋瑾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党人。还经常勉励自己、教育儿女,要做秋瑾那种有益于社会的人。

1908年,葛健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老家永丰镇。由于家境衰败,儿女们都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做起了小买卖。但这位母亲并不愿意儿女没有书读,因此当蔡和森提出要读书时,她欣然同意了。葛健豪特别喜欢听儿子讲时局的变化和革命的消息,并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带头剪掉了自己的“巴巴头”。这一行动影响了全镇,当时永丰剪辫子的人特别多。后来蔡畅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母亲在那时候,可真是一个可惊的妇女,当1911年革命爆发的时候,她已经50岁了,但她很受革命的影响,决定不仅她的孩子们,连她自己都受到教育。”

1914年春,葛健豪带着儿女和4岁大的外孙女,一家三代进省城求学。年近50的她破格进入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学习,她的勤奋好学,受到了同学老师的一致赞扬,还赢得了毛泽东等有志青年的由衷敬佩。

1915年,葛健豪回到家乡,创办“永丰镇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当时在女校学生中,“放足”、留短发,提倡妇女自立自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等思想蔚然成风。这引起了当地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最终学校只开了三学期便不得不停办。

1917年,蔡和森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留在长沙。葛健豪为支持儿子,举家搬到溁湾镇附近的刘家台子,这里很快成为蔡和森同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有志青年经常聚会的地方。每当大家来家里聚会,葛健豪总是坐在一旁静听,有时甚至参与讨论,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的洗礼。

19184月,蔡和森同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随后开始筹备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当时,出国经费有不少困难,葛健豪便利用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的关系,向裕丰纱厂借来600块银洋,解决了实际困难。第二年夏,在蔡和森的动员下,葛健豪同女儿蔡畅,以及向警予等女青年赴法,进入了蒙达尼女子中学。

在法期间,葛健豪刻苦攻读法文,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支持儿女自由结婚,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她将工艺精湛的刺绣卖给法国人,赚来的钱不仅供自己和儿女们勤工俭学,还用以资助他人。同时,她积极参加留法学生的革命活动,尤其对蔡和森等人在法国的建党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1923秋,党派蔡畅夫妇去苏联,葛健豪带着8个月的外孙女李特特返回祖国,结束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生活。回国后,她积极投入湖南的妇女解放运动。1925年,在长沙创办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成为帮助贫困女子和配合革命同志的重要场所。

“马日事变”后,葛健豪创办的职学遭到破坏。之后,辗转长沙、武汉、上海,葛健豪始终服从组织安排,支持儿女工作。一面带孩子,一面不忘做好掩护工作。

1943316日,葛健豪去世,享年78岁。临终时,她还不知道儿子和儿媳已经牺牲的事情。她曾嘱咐长女蔡庆熙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葛健豪逝世后,提笔写下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


作者:
网站累计访问量: 770936 次
长沙党史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湘ICP备16011902号-2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