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语】潇湘之地自古多英杰,红色湘女则更“多情”。被“红色”浸润过的湖湘女杰富有才情、注重真情、充满豪情,彰显出时代风采和社会担当。
值此第106个“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在“长沙党建”微信等党史党建平台上开辟“湖湘女杰”专栏,讲述具有红色血脉、红色风骨与红色情操的湘女群体的多情多娇。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时代呼唤红色湘女的精神底色和典范效应,我们共为之。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妇女界有一位几乎人人都以“大姐”相称的英杰,她就是蔡畅。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她就是全国妇女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解放后又担任全国妇联主席近30年,其光辉的一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和骄傲。
1948年11月,蔡畅到布达佩斯参加国际民主妇联大会时,以端庄、娴雅的风度和充满激情的演说感动了几千与会代表,在会上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主席戈登夫人盛赞她是“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代表新中国”。
蔡畅(1900-1990),原名咸熙,是清代著名将领曾国藩的后裔,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光甲堂,乳名毛妹子,是父母的第六个孩子。母亲葛健豪有着刚强的个性和坚定的政见,蔡畅兄妹成为共产党人,受母亲的影响极大。
1920年1月30日,蔡和森、蔡畅兄妹及母亲葛健豪、好朋友向警予成为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十二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来到法国马赛。1922年,蔡畅由赵世炎、刘伯坚介绍 ,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为了方便党的工作,蔡畅从里昂转到巴黎,白天做工谋生养家,晚上做党的宣传工作。 1923年3月,李富春和蔡畅结婚了。婚后不久,蔡畅怀了孕,性格倔强的她宁愿放弃做母亲的权力,选择“革命家”这一危险且神圣的职业。蔡畅的生活中本来就没有预留孩子的位置,不是她不想要孩子,而是害怕他们的事业会造成孩子的不幸。考虑再三,蔡畅果断地作出了人工流产的决定。她连连找了几家医院,可当时法国的法律是禁止堕胎的,蔡畅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在母亲和李富春的劝阻下, 1924年春,蔡畅在巴黎剖腹生下一个女孩,葛健豪高兴地说:“很像她爸爸呢。蔡畅两个字的法文字母开头都是特,就给她起名特特吧。”蔡畅两口子觉得女儿是在特殊条件下来到人世的,起名“特特”很有纪念意义,于是欣然同意。为表示自己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决心,蔡畅在产床上便做了结扎手术。1924年底,接受组织安排,蔡畅和李富春忍痛离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8月,两人回国,投入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蔡畅性格豁达开朗,在艰苦卓绝的长征期间,为了鼓舞大家战胜艰难险阻,蔡畅和几位留过学的党员经常谈论他们的经历,谈论在国外的学习情况以及去过的地方。有时还唱《马赛曲》。这样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进行宣传鼓动,以提高红军战士们的士气。康克清后来把蔡畅讲的故事和笑话称为“精神食粮”。对于长征,蔡畅没有任何怨言。那时,她身材纤瘦,但意志坚强,给她备了一匹马,但她很少骑。而是让给伤病员骑,她认为他们更需要马。《军事与泥巴》一书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这样写道:“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那么,这个圣徒便是她(蔡畅)。”
新中国成立后,蔡畅领导全国妇联为发展中国妇女与世界各国妇女的友谊和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蔡畅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妇联主席,成为公认的新中国妇女领袖,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民党元老柳亚子与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在大革命时期共过事,友谊很深,在政协会上与蔡畅相逢,感叹万千,当即赋诗一首赠蔡畅夫妇:“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死生流转各天涯,今日新都奠众华。记取铁肩担道义,双飞李蔡两名家。”
从1949年至1966年,蔡畅先后接待会见来自亚欧40多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团,以及国际妇女界许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称赞说:“我们的蔡大姐,她是最敢于同外国朋友交往的人,她为中国妇女和各国妇女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对蔡畅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性格特点都非常了解。他对蔡畅十分尊重爱护,早在中央苏区,他就和大家一起尊称蔡畅为“蔡大姐”。文化大革命中,天安门出现“打倒蔡畅”的标语,毛泽东听后恼火地说:“蔡畅是老实人,连蔡畅也要打倒,那就‘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1990年9月11日凌晨,蔡畅在安详中走完了她90年的人生历程。一副挽联对她的光辉一生这样概括:“为中华崛起妇女解放赴汤蹈火功高德重与世同龄,当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万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