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继业
不同的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一样。李富春的青年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救亡图存。这一主要矛盾,让青年时期的李富春致力于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也让他从一个热血青年转变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热血青年寻找出路
良好的家风和家教,让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少年李富春心中扎了根。1914年,14岁的李富春进入长沙修业高等小学读书。1916年,李富春考入长郡中学学习。
在学校学习期间,李富春除了努力学习功课外,还十分注重关心时事。他除了喜欢岳飞、史可法、文天祥、郑成功和林则徐等人的故事外,还经常向老师同学借阅进步书刊学习。
1915年,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面对此,李富春主动参加长郡中学的爱国会,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和查抄日货。李富春的一腔爱国热情,彰显无遗。
1918年,李富春长郡中学毕业。何去何从?一时困扰着李富春。正在此时,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李富春一想到可以通过到法国勤工达到升学的目的,便直奔这条路上去了。毕业后,李富春进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李富春做好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充分准备。就在李富春准备赴法的前几个月,五四运动爆发,李富春也积极响应并参与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
1919年10月31日,19岁的李富春乘法国邮轮“宝勒茄号”从上海启程前往法国。新生活即将开始,李富春等人在邮轮上十分兴奋,他们忘记了自己所处四等舱的恶劣环境,兴致勃勃地谈论对政治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见解,不同的人信仰不同的主义。
热血青年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到达法国后,李富春一边侯工,一边学法语。受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李富春也开始相信无政府主义。李富春相信即将要过上新的生活,有工作,有学习,美好灿烂的前景就在前面。他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的道路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改善个人生存条件。但随着生活环境等条件的变化,李富春并未止步于无政府主义,而是继续追寻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随着接触法国社会的增多,李富春越来越感觉到现实的法国与理想中法国的差距,他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受法国新民学会会员的影响,李富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思考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开始摆脱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1920年8月,在李富春、李维汉等人的推动下,工学世界社成立。10月,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公学召开社员大会,经过讨论,确定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的办社宗旨。工学世界社成立后,主要任务是组织社员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这在当时对提高李富春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工学世界社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向国内发稿报道留法勤工俭学和华工运动的情况,这对当时国内进一步了解世界和国外工人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生为“求学”“求生存”发动了三次政治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李富春,帝国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政府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在现实面前,李富春彻底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的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李富春等勤工俭学中的先进分子,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富春担任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诺门地方支部。从此,李富春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李富春当选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同时担任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11月,李富春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李富春担任书记期间,一方面加强内部工作,如举行各种会议,召开各种纪念会,讨论时事,研究问题商讨办法等。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如举办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在华工、留学生、国名党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等。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李富春被安排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对于这次学习的目的李富春十分清楚:向中国介绍苏维埃俄国,以便唤醒中国无产阶级的自觉性,同苏俄联合起来,为争取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在苏联学习的半年里,李富春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亦或是马克思主义素养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战士。通过学习,李富春深刻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对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中国学习效仿的榜样。中国需要苏联的帮助,但中国革命的成功最终还的依靠中国青年自己的努力。
1925年7月,李富春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回到祖国,开始新的战斗生活。当年李富春带着一腔热血漂洋过海数万里寻找真理和光明,热血青年一个,时经6年,归来时,初心依旧,但却已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