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立
2020年5月22日是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同志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
李富春的姑妈是我奶奶,所以我从小就耳闻目睹一些有关李富春的事情,至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李富春1900年5月出生在长沙,因为5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取小名梅生,我父亲称他为梅哥,我则称他为梅伯伯。我经常听父辈讲李富春从小就勤奋好学,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他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长沙的名校“长郡中学”。
我爷爷当时是长沙商务印书馆的高级职员,文化程度和见识相对高一些,他对于这位志向高远的侄儿格外喜欢。李富春有空也常来看望我爷爷奶奶,并喜欢与我爷爷交谈时事。当时李富春家境不宽裕,我爷爷奶奶不但在精神上鼓励他,还在经济上资助他,使他能够安心读书并顺利踏上去法国勤工俭学之路,为他后来精彩的革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爷爷曾向晚辈们谈过送李富春去保定“留法预备班”读书,离开长沙时的情景:那天晚上,下着暴雨,我爷爷给了他十块“袁大头”(当时的钱币,又称“光洋”),叫黄包车(当时比较高档的人力车,前进时,车上有对脚踏的响铃)送他去火车站的。
李富春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蔡畅结为革命伴侣,据我父亲回忆,李富春与蔡畅从法国回来后曾到长沙看望我爷爷奶奶,并送了一些礼物及结婚照。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李富春与蔡畅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没有时间与精力来顾及自己的亲人。李富春的独生女儿李特特被送到双峰外婆家撫养,李富春的父母亲也只能在睡梦中与儿子相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13岁的李特特才有了机会去延安与父母团聚。李特特在去延安的途中经过长沙,曾在我爷爷家留住数日,并与我奶奶和我父亲等亲人留下了一张合影,这张相片成为我家的珍藏。李富春的父母亲在1937年因日寇进犯长沙而逃难到坪塘,其父亲于1941年在坪塘病逝,其母亲在1945年抗战胜利回到长沙,1948年在长沙病逝,他们俩老自1926年与儿子在长沙分别后,再也没有见过面,留下终生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虽然巳身居高位,但没有忘记家乡曾经关心、培养和帮助过他的亲人,他有空就来信询问亲人的情况,鼓励亲人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我父母亲分别是西南联大和湖南大学经济专业的本科生,李富春鼓励他们报考革大学习,因为当时国家建设正需要大量懂经济的知识份子参入,但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人在工作、职位等方面谋取过私利,他的亲妹妹李舜英当时是长沙裕湘纱厂的一位普通职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从新中国成立到1968年李舜英去逝,都没受到特殊照顾;我爷爷在新中国成立时,巳年过花甲,无固定职业及收入,认为自己在二、三十年代曾经担任过长沙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在长沙出版界小有名气,想要李富春帮他谋一个待遇比较好的“文史参事”的工作,而根据当时的有关政策,虽然我爷爷在解放前资助过李富春参加革命,爷爷家中也有与共产党地下交通往来的联系,但也只能是老革命的家属,没有担任“文史参事”的资格。李富春除了耐心跟我爷爷解释外,并没有滿足他不符合政策的要求。而对我爷爷在生活上的关心,则从未间断,他感恩我爷爷奶奶在他青年时代对他的关心、鼓励和资助,1958年与蔡畅曾到长沙培元桥上门看望我爷爷,我爷爷奶奶去逝时的安葬费都是他出的,他在我们亲属的心目中,是一位既讲原则而又有亲情、知恩感恩的共产党的好干部。
今天,在纪念李富春诞辰120周年之时,回忆往事,使我们更敬佩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也进一步理解习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远含意。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奋斗,把我们可爱的中国建设得更美好!
附录:追思(七言诗一首)
三兴街育一书生,
俭学勤工万里行。
收获真经成正果,
光辉依旧耀星城。
写于2020年5月李富春诞辰120周年之际·长沙